除了有投擲技巧以外,還得有著驚人的判斷力。
方位,距離,手榴彈數量,以及投擲的時機,都需要精確。
因為,敵人不會給第二次機會。
......
【隨後,在緊接著的濟南戰役中,更是離譜。】
【楊根思還是作為爆破兵上的戰場,需要給尖刀班開路。】
【他一個人抱了這場戰役中最大的一個手雷,重達24斤。】
【他衝過去炸碉堡的時候,24斤的炸藥埋好以後,他回來準備引爆,發現引線受潮而無法點燃。】
【這該怎麼辦?】
【他再次衝了過去。】
【又放置了一個24斤的炸藥包,準備兩個一起引爆,結果發現引線又受潮了。】
【他心有不甘,再次返來。】
【他第三次帶了一個24斤的炸藥包衝過去,準備三顆炸藥包一起引爆。】
【這次,他向班長立誓,如果不能成功引爆,就不打算活著回來。】
【其實他第三次放置炸藥包時,遇到了敵人的火力壓制。】
【但楊根思很有智慧有膽略,不是那種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
【他把自己的帽子扔出去,吸引敵人的火力。】
【趁此機會,他迅速翻滾三次,躲到了碉堡下方。】
【接著他便迅速放好炸藥包且成功引爆,他才返回,且毫髮無傷。】
......
李世民一陣譁然。
對於火藥包的重量,他目前尚無確切概念,但直覺告訴他,其威力必定非同小可。
而且抱著如此巨大的炸藥包,在戰場上必然無比顯眼。
更何況,碉堡作為敵人的重要防禦工事,必然受到嚴密保護。
那麼,楊根思在戰場上,就應該是被敵方重點攻擊的目標。
而楊根思竟然沒被子彈打中!
李世民毫不懷疑在華夏後世的那個時期,有無數英勇的後人。
為炸碉堡,獻出自己生命者必定比比皆是。
而如楊根思這般操作,且絲毫無損,那就很少見了。
這可見其在戰場上閃轉騰挪的智慧。
古有趙雲長坂坡救阿斗,七進七出,毫髮無傷。
今有楊根思炸碉堡,三進三出,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