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聯軍分裂之時,就是最好的逐個擊破的機會。
拿破崙一定會先對實力弱的那方發起猛攻。
......
【這種分歧使得聯軍最終分道揚鑣,為法軍提供了逐一擊破的機會。】
【拿破崙果斷決定首先對付實力較弱的撒丁王國。】
【4月1日,法軍在蒙多維戰役中以3.6萬兵力成功擊敗萬撒丁軍隊,迫使其簽訂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並退出戰爭。】
【隨後,拿破崙繼續揮師直逼米蘭。】
【在洛迪之戰,面對奧軍以重炮嚴密防守的橋頭陣地,法軍將士們英勇無畏,前赴後繼,最終突破了奧軍的防線!】
【據拿破崙後來回憶,正是在這場戰鬥中,他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影響力,並開始思考如何利用這種影響力去完成更加偉大的使命。】
【洛迪之戰五天後,米蘭這座北義大利最為富庶的城市,在法軍的威勢下,無奈開城投降。】
【拿破崙隨即揮師南下,勢如破竹,一路殺到梵蒂岡。】
【所到之處,貴族與教會無不紛紛”捐贈”,就連尊貴的教皇庇護六世也不得不向法軍慷慨解囊。】
【這筆鉅額資金不僅讓拿破崙兌現了他對士兵承諾的榮耀與財富,同時也挽救了法蘭西督政府岌岌可危的財政狀況。】
......
“拿破崙這次立大功了。”
朱棣發出一陣感慨。
不僅僅是因為拿破崙贏了這次勝利,還有拿破崙挽救了法蘭西的財政危機。
法蘭西的每次起義,皆因財政。
如果法蘭西財政穩定下來,又有拿破崙這樣的猛將一路殺下去。
法蘭西說不定可以成為歐洲第一霸主。
朱棣思考了一會。
只是不知道法蘭西國內的政治現在怎麼樣。
若是督政府擔心拿破崙功高震主,像趙構給岳飛連發十二道金牌那樣要拿破崙回巴黎,拿破崙再在巴黎攪弄風雲一番。
好像也挺有看頭。
又或者是,拿破崙繼續發動戰爭,直接稱霸歐洲。
朱棣繼續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