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殿中一眾本地名士和文臣絞盡腦汁的隻言片語,楊伊想著那些至今的帝王,雖然稱呼曹氏為賊,但是楊伊還是視之為帝的。
曹魏數代帝王,當年魏武至今,雖然為賊,但是文學上的成就卻是不可磨滅的。
“朕有一詞,請諸卿聽: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懷帝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祁山缺。
壯志飢餐賊虜肉,笑談渴飲敵寇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念至此,殿中此時無人敢言,隨著楊伊的言語間,此時天地間,都彷彿有了一絲動靜,甚至有聖音輕鳴!
只是此時楊伊並未曾停頓,而是繼續吟著:
荒煙外、許多城郭。
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
終南山前珠翠繞,上林苑中笙歌作。
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
民安在?填溝壑。
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人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卻歸來、再續錦官遊,與天賀。
隨著楊伊吟唱完,這兩闋詞其中含義,殿中人卻都基本明瞭,就是武臣,也都不是不學無術的,姜維、霍弋等人都是文武雙全的,都是那種出則為將,入則為相,上馬平天下,下馬安天下的大才。
自然明白其中之理,這兩闋詞絲毫不亞於當年的曹氏父子了。
完全的表達了古都昔日繁華,如今卻國破家亡,山河破碎,社稷蒙塵,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令人讀罷痛心疾首,簡單凝鍊,卻字字滴血,不知凝聚了寫作者多麼痛心,悲憤與力圖改變的情感,就是姜維霍弋之心懷,此時聽了,也恨不得立即統兵北上解民於水火之中。
一句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卻是令人感懷。
那種還我河山,洗刷國恥,解民於倒懸,豪放明快中卻又隱隱透露一點不知何時得此良機的急迫,拳拳之心,吟誦來卻是極有感染力。
一片碧血丹心,擔負興國重任,可同樣也是年輕有活力,樂觀的,甚至可以想像未來的勝利,等來日還舊都,再續錦官城一遊,當與天同賀……
這無疑是一片好詞,但是若是如此也就罷了,這是道法顯聖的時代,文道已然建立的時代,此時楊伊吟誦間,已然用出自己身懷的龍氣。
聽著前半闋詞的時候,眾人滿目悲色,彷彿見到,秋雨停後,一個偉岸的身影憑欄而立,怒髮衝冠。
那人遙望天際,無處宣洩國運撕裂的悲憤,只得仰天長嘯,一舒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