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滅蜀之戰
大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十九
趙匡胤昭告天下,發兵5萬,分兩路攻蜀:令王全斌、崔彥進為西川行管鳳州路正、副都部署,王仁贍為都監,率北路步騎3萬出鳳州(今陝西鳳縣東北,沿嘉陵江南下;令劉光義為歸州路副都部署,曹彬為都監,率東路步騎2萬出歸州(今湖北秭歸,溯江而上。兩路分進合擊,直指成~都。
其實在乾德元年(963年,趙匡胤消滅了南平、武平後,控制了長江中游的戰略要地,使後蜀東北兩面處在大宋的瞰制之下,取得了溯江入蜀的有利條件。
於是積極籌劃攻蜀。後蜀是後唐末期西川(治所在今四川成都節度使孟知祥所建。據有四川、漢中共45州,建都成~都。其後孟昶繼立,君臣奢侈,政治腐朽。
乾德元年(963年四月,趙匡胤任命張暉為鳳州團練使兼西面行營巡檢壕寨使,令其詳細勘察,川陝地形,以備由陸路攻蜀;加緊在開封城南朱明門外鑿池引蔡水,造樓船百艘,訓練水軍號“水虎捷”,以備由水路溯江入蜀;命諸州造輕車,以供山地輸送之用;設西南面轉運使,作攻戰的物資準備。
這時,後蜀主孟昶聞宋欲興師,感到了宋軍的威脅。宰相李昊建議孟昶向大宋納貢,以求偏安自保。但掌握軍政大權的知樞密院事王昭遠則勸孟昶先發制人,不可坐而待斃。
孟昶決計嚴兵拒守,以抗宋軍。當時,大宋東臨三峽,北控隴右和秦嶺各隘,但後蜀前方所能依恃的要地,尚有長江三峽和米倉山等。於是,後蜀一方面派兵東屯三峽,並在涪(今四川涪陵、瀘(今四川瀘州市、戎(今四川宜賓市東等州擴充水軍,以為後援。
另一方面派人約北漢同時舉兵,準備聯合攻宋。乾德二年(964年十月,孟昶派大程官孫遇、軍校趙彥韜等出使北漢,約其南下聯合攻宋,並預定蜀軍出黃花(今陝西鳳縣東北、子午谷(今陝西西安南,與北漢夾擊宋軍,奪取關中。但是趙彥韜中途叛蜀投宋,並向趙匡胤密報了後蜀實情,並繪呈後蜀的山川形勢和兵力分佈圖。趙匡胤正欲伺機攻蜀,得到後蜀約北漢攻宋的密書後,高興地說:“吾出師有名矣!”
孟昶得知宋師來攻,命王昭遠為行營都統,趙崇韜為都監;韓保正、李進為正、副招討使。王、趙率兵約3萬自成都北上,扼守利州(今四川廣元、劍門(今劍閣東北等關隘;韓、李率部數萬駐守興元(今陝西漢中,加強北面防禦;東面仍由昭武節度使高顏儔等扼守夔州(今四川奉節。
乾德二年(964年十二月中,北路宋軍攻入蜀境,所向皆捷,連拔興州(今陝西略陽外圍各要點。
十二月十九日擊敗蜀軍2000人,進克興州,得軍糧40餘萬斛。蜀興州刺史藍思綰退保西縣(今陝西勉縣西;蜀軍招討使韓保正聞興州失守,放棄興元,移師西縣(今勉縣西。
宋馬軍都指揮使史延德率先鋒軍進攻西縣,韓保正懦怯不敢迎戰,派兵數萬依山背城,結陣自固,被史延德擊退,宋軍又獲糧30餘萬斛。於是崔彥進、史延德與馬軍都監康延澤等率部乘勝追擊,俘韓保正、李進,越過三泉(今陝西勉西南約百里,直抵嘉川(今四川廣元東北50裡,虜殺甚眾。
韓、李餘部為阻宋軍南進,燒絕棧道,退保葭萌(今四川廣元西北。時蜀將王昭遠、趙崇韜率軍屯駐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廣元及以北的大、小漫天寨(分別在利州城北25裡、40裡諸要點,立寨而守。
利州在嘉陵江東岸,群山環繞,形勢險峻,是入蜀的咽喉之要路。因棧道斷絕,宋軍被阻,難以直進。王全斌遂率主力由喜川東南的羅川小路迂迴南進,由副都部署崔彥進率軍一部,趕修棧道,進克小漫天寨,然後會攻利州。
宋軍如計而行,破小漫天寨,蜀軍退保大漫天寨。不數日,王、崔兩部會師於深渡(大、小漫天寨之間嘉陵江渡口,並奪佔橋樑。旋又分兵3部夾攻大漫天寨。蜀軍集中精銳奮力抵抗,但被宋軍擊潰。宋軍乘勝拔取蜀軍各寨,俘義州刺史王審超等。
王昭遠、趙崇韜率兵堵截宋軍,三戰皆敗,宋軍追至利州北。王昭遠等棄城渡江退保劍門(今四川劍閣東北,撤退時焚斷浮樑。宋軍於十二月三十佔領利州,獲軍粱80萬斛。宋軍連得大批糧食,避免遠途轉漕,頗得因糧於敵之利。
東路宋軍的進展也很順利。十二月下旬劉光義等攻入巫峽,連破數寨,共殲蜀水、步軍1.2萬餘人,殺其將南光海,擒其戰棹都指揮使袁德弘,奪得戰船200餘艘。乘勝向夔州急進。
夔州為巴東之咽喉,蜀軍於城東設鎖江浮橋,上置木柵三重,夾江列,防禦甚嚴。劉光義軍進抵夔州鎖江浮樑30裡處,按照趙匡胤“切勿以舟師爭戰,當先遣步騎潛擊”兩岸蜀軍的預定方案,遂舍舟登岸,擊敗兩岸守軍,奪取浮樑。接著牽舟而七,進兵至白帝城(即夔州州治西。
蜀寧江(治夔州)節度使高彥儔認為:“北軍(指宋軍)涉險遠來,利在速戰,當堅壁待之。”但監軍武守謙認為敵至城下,不能避戰,必須出擊。十二月二十六日,武守謙獨自行動,率所部1000餘人出戰,大敗而歸。宋軍路蹤追擊,突入城內,高彥儔力戰不勝,憤愧自殺。宋軍佔領夔州後,沿江西上,收降萬、開、忠、遂(今四川萬縣市、開縣、忠縣、遂寧等州,開啟了由長江入蜀的大門。
乾德三年(965年正月,蜀主孟昶聞王昭遠等敗,驚懼之餘,遂命素不習武的太子玄喆為元帥,率兵萬餘增援後蜀的重要屏障劍門。時宋軍北路軍自利州直趨劍門,進佔益光(今四川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