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睿一喜:“請公子明言。”
趙景裕:“去歲秋天,本公子征伐魏國,從魏國境內擄掠了大概二十萬魏國民眾回來,眼下數月過去,那些魏民還沒有得到妥善的安置……以本公子的想法,不妨將那些魏民遷到趙國北部,另擇一地與胡人一同安置,先生以為如何?”
趙三公子言語間毫無拖泥帶水,顯然已經對這個方案思忖了良久。
貢睿也並不意外,笑著對趙景裕道:“英雄所見略同也——在下也是這個意思。”
汪陶縣呆不住了,只能重新另擇一地安置這些南遷的戎人了。
與其讓這些戎狄與趙國人生活在一起,還不如將那些魏民送到趙國北部,讓擄掠來的魏國平民與樓煩人、林胡人雜居。
魏國居於中原,與這些戎狄沒什麼深仇大恨,雜居在一起不會起什麼亂子——也同樣能起到用中原農耕文化同化那些戎人的效果。
將二十萬魏民當作奴隸,很有可能致使趙國不穩,又強化了大貴族們的實力……不如將那些魏人釋放為自由人,讓他們老老實實地耕種、交稅,實實在在地成為趙國的農夫。
二十萬魏民加上十幾萬戎人,這可是近四十萬人口……趙國多出了這四十萬人丁,實實在在地化為了國力——這可是一針強心劑。
四十萬人口,且不提可以多徵收多少糧食……僅是從軍事角度而言,這四十萬人口中至少有四萬適齡壯丁,按照兩丁抽一的辦法,足以成軍兩萬。
將那些魏民遷到趙國北部,又有那些對趙景裕忠心耿耿的戎人予以監督,自然也不用再擔心這些魏民潛逃。
和那些有著骨子裡高傲的貴族和武士們不同——亂世中的老百姓都是誰能給口飽飯吃便會跟誰走。只要趙國可以給這些魏民優厚的待遇和合理的稅率,這些魏民便會很快成為趙民。
魏人和趙人有仇,戎人也和趙人有仇,都是些難以安置的燙手山芋,乾脆便讓魏人和戎人定居在一起便是。
……
見趙景裕心中已經有了定計,貢睿笑道:“既然如此,還請公子與趙王交涉,將那二十萬魏民要來,在下為公子另擇一地,安置魏戎雜居一事。”
趙景裕:“善,本公子這便修書一封,送往邯鄲。”
“二十萬魏民可不是個小數目,這可是一筆相當恐怖的財富……公子僅僅是修書一封,恐怕還不夠將那些魏民要過來吧。”
趙景裕輕哼一聲:“第二次定陽大戰是本公子指揮的,這些魏民都是本公子的戰果,想要如何處置,哪裡需要別人多嘴?先生放心便是。”
大話剛剛出口,趙三公子便有些後悔——正如貢睿所言,這二十萬魏民滿朝公卿都在盯著,是一塊兒不折不扣的大蛋糕。
當日在政平殿上,丞相趙章喻因為這二十萬魏民的安置問題,和趙王意見不合,甚至到了不歡而散的地步……整整一個冬天過去,趙王遲遲沒有下達如何安置這二十萬魏民的指令——顯然還在與趙章喻扯皮。
恐怕憑藉趙景裕一封信的力度,還真夠嗆能虎口奪食,從丞相府嘴裡要來那二十萬人。
趙景裕心念及此,便及時找補了一句:“也罷,本公子久離邯鄲,倒也對那邯鄲想念得緊……本公子便親自回邯鄲一趟,將那二十萬魏民要來。”
看趙三公子嘴硬,貢睿笑了笑,倒也不點破:“既然如此,那便辛苦公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