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因此王嶽恆才會去參加特招。
並憑藉一首《赤伶》意外被舉薦加入龍國戲曲協會。
這位出版社社長,從名義上也算是自己的啟蒙導師。
“這個問題和你今天演唱的歌曲關係不大。”
“是關於你之前提到的華夏風歌曲。”
“包括你說華夏風歌曲並不等同於古風歌曲,而且親自示範拿出了兩首歌曲。”
“這兩首歌一首《東風破》,一首《菊花臺》,都十分驚豔。”
“今天正好趁著比賽機會,我想問問你本人關於華夏風歌曲的定義是什麼?”
“如果能從學術專業的角度來介紹下就更好了。”
“當然,如果你覺得有些為難的話,這個問題也可以不回答。”
隨著王春成導師話語出口。
所有人的目光又都轉移到舞臺之上的王嶽恆身上。
從專業角度來闡述何為華夏風音樂作品。
這樣的話題未免有些過於苛刻了啊。
畢竟王嶽恆只是一位流行樂歌手,並沒經過專業科班深造。
何況作為先吃螃蟹的人,王嶽恆會主動分享自己創作理念嗎?
螢幕前許多正在看比賽的專業音樂人士目光也變得認真起來。
“其實很簡單。”
“華夏風的音樂,就是以龍國古代文化典故作為背景,用現代音樂唱出復古味道。”
“我將其定義為三古三新。”
“即古詩詞,古文化,古旋律,這也是龍國古風歌曲的標誌。”
“另外就是新唱法,新編曲和新概念。”
“流行音樂的節奏,同樣可以將復古旋律演唱得更加現代化…”
舞臺上的王嶽恆略一思索,不慌不忙開口解釋道。
手握話筒的他侃侃而談。
宛如音樂大師一樣,毫不吝嗇分享著自己關於華夏風歌曲的專業看法。
對擁有霸道樂理知識的王嶽恆而言,回答這樣的問題完全就是小菜一碟。
但在那些專業音樂人看來。
王嶽恆的這番理論闡述有如醍醐灌頂,令人恍然大悟。
這個年僅二十歲的年輕歌手,不光唱出了打動心扉的國風歌曲。
更是從理論角度為國風歌曲做出定義。
令所有人為之嘆服。
“謝謝,你的回答完全解答了我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