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壞訊息,就是清廷鄭王濟爾哈朗已經兵臨襄陽,正在數路攻打襄陽。而且偏師攻打鄖陽,似乎想與吳三桂連成一氣,從兩路攻打湖北。
張軒一聽這個訊息,心中大亂。一旦襄陽有失,清軍突入湖北,重慶後路被截斷,定然不保,如此清軍聯兵之下,佔據上游之勢,長江流域恐怕就站不住了。
一瞬間張軒將襄陽的重要性,放在揚州之上。
在張軒想來,不管怎麼說。揚州背後就是長江,有長江水道支援,只要守住揚州這個橋頭堡。南京似危實安,但是襄陽看上去固如金湯,但是多路攻打之下,似安實危。
“不行。”張軒暗道:“我等不了其他人了。”
張軒也顧不得貴州的軍隊沒有撤出來,帶著湖南各軍與廣西各軍,順流而下,不過數日來到武昌城下。
王龍早就在碼頭等著張軒了。
王龍衝鋒陷陣,還不錯,但是統籌大局卻是欠了不少。面對各地的烽火,又面對南京複雜的政局,王龍早就心中慌亂無比了。見了張軒過來,如釋重負,以下官之禮拜見張軒。
張軒心中一愣,將王龍扶起來,說道:“你我兄弟何須如此?”
張軒與王龍的官階雖然有高下,但是平心而論,卻是相差不遠,一般情況下,拱手平禮就行了。決計不用用下官之禮。
而王龍也是深思熟慮過的,他說道:“家有千丁,主事一口,而今局勢複雜,陛下在揚州危在旦夕之間,愚弟冒昧,請大將軍主持
大局。”
王龍是羅玉龍的死忠,羅玉龍大敗而回,他是最為緊張的。他自然是一心想要救援羅玉龍,但是湖北的局勢在他的匆忙決定之下,越弄越亂,如果不是他輕易撤軍,重慶局勢決計不會被吳三桂如此輕易就打到二郎關下。
吃過這個教訓之後,他也明白自己的能力不足。就生出了讓張軒主持大局的想法。
其實這也不是王龍一個人的想法。
張軒主政武昌,雖然時間不長,但是還是在武昌城中留下自己的痕跡了。正如之前所言,家有千丁,主事一口。張軒與王龍合兵,唯一統一指揮,比如分出一個高下來。
王龍既然如此識趣,也讓張軒暗暗鬆了一口氣。張軒推辭兩次,說道:“既然王兄如此信得過張某,張某就當仁不讓了。”
王龍再次領著武昌文武官員下拜道:“拜見大將軍。”
其實王龍心中也挺不是滋味的,他從小就喜歡羅玉嬌。只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最後羅玉嬌嫁給了張軒,他心中未必沒有遺憾。但是現實並非偶像劇。與天下大局相比,這些情愛小事,根本不值一提。
只是王龍心中也不由閃過一個念頭:“羅叔的眼光的確不錯,這張軒比我強多了。”他心中如此想,只覺得嘴中泛出苦味,比黃連還要苦上三分。
張軒生受他們一禮確定了他的領導地位之後,立即下令,道:“開啟我的儀仗。”
張軒向來輕車簡從慣了,很少有打排場的時候。但是這個時候是非常時刻。
卻見一面面旗幟鋪張開來,有龍,有虎之類,還有各種各樣的依仗,數百名騎兵在前為先導。鐵甲明亮,步伐整齊,有幾分儀仗隊的範。
張軒在數十騎簇擁之下,進入了武昌城中。
他一進武昌城中,立即引起了轟動,有見識的人,自然看得出來,說道:“是徵南大將軍,鄭國公的儀仗。”
訊息傳開,不知不覺之間,武昌城之中就安定了幾分。
這數日來,各個方向的壞訊息傳來,偏偏王龍應對無力。各種手足無措。讓武昌城百姓人心惶惶的,而張軒一過來,猶如定海神針一般,瞬間讓百姓安心下來。
畢竟張軒的名聲也今非昔比了。是夏朝第一名將,國家柱石,張軒甚至不用做什麼,只要他的人在這裡,就足以讓人安心了。
張軒僅僅是打了儀仗在城中走了一圈,武昌百姓都恢復了之前的態度,就好像吃了定心丸一樣,對夏軍多出了幾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