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中,禮部已經安排好了。
這婚禮要在臺灣辦,但是在南京卻也要辦上一場。張軒也派了張安去送親。
鄭經出現在張軒面前的時候,
張軒也有一點點失望。
鄭經比張萍大了兩三歲,但是身形微胖。長相一般,不要說與張萍相比了,即便與張安相比,都差了一大截。臉長眼小,與鄭成功有些相像。
只是鄭成功自然養出一股戰將的氣勢,眼睛雖然小,但也寒光逼人,讓人不敢小窺,但是鄭經就不行了。
更不要說,張軒年輕時候有美周郎之稱,羅玉嬌雖然不能說天下絕色,但也是一等一的美人,張安的相貌也遺傳父母。
有身為太子,養尊處優,自然是有一種貴公子的氣質。鄭經與他站在一起,就差了一籌。
也難怪張萍不喜歡。
只是男人嗎?如何只看相貌,軍中的猛將,有好像長大比李逵還李逵,但是能打仗就行了。
張軒與鄭經交談一番,卻也失望不少。也安心不少。
失望是,鄭經在與張軒對答之中,所說的都是中規中矩。但是張軒明顯看出來,他的口是心非。
將女兒嫁給這樣一個庸人,張軒有些不甘心,但是見鄭成功有怎麼一個世子,張軒心中莫名有些高興。
心中難免有一種,與你鬥了一輩子,而今你鬥不過我,你兒子也不如我兒子的感覺,但是這種感覺與,這小子居然要成為我女婿夾雜在一起。
張軒都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感覺了。
不過,這樣的大事之上。張軒自然能控制住情緒。心中所想,不流漏出一絲。
南京一番熱鬧,張軒將張萍送走。
張安與張萍,還有鄭經,在施琅所部艦隊的護送之下,從南京到了臺灣。
張安也開始他第一次出行,並暗暗考察鄭家在臺灣的實力。當張萍與鄭經結婚之後,一個月,張安才從臺灣回來了。
在大海之上,張安反覆思索他在臺灣的見聞,寫出他人生之中第一封奏疏。就是關於臺灣的。
主題只有一個,那就是反對張軒將臺灣封給鄭家。
主要是從兩大方面,一方面是臺灣的富饒,另一方面是臺灣的戰略位置。洋洋灑灑寫了數萬字,將他在臺灣所見所聞都寫了出來。
張軒看了之後,卻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不是時候。
不過張軒私下並非沒有動作,他已經開始準備,將功臣封到南洋去,對鄭家的方案,就是用爪哇換臺灣。
即便鄭家在南洋坐大,對大夏也沒有什麼威脅。
只是張軒萬萬沒有想到的一件事情發生了,這個方案就此胎死腹中了。
如果說,昭武三大案中,錢謙益案是張軒故意為之,王進才案,乃張軒借題發揮,但是唯獨這一案,卻是張軒萬萬沒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