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之戰。阿濟格打了一場大勝仗。但是將遼東的積蓄一掃而空。多爾袞不得不從北京轉運相當一部分物資到朝鮮去。
朝鮮之戰讓張軒不得不發國債。也讓多爾袞咬緊牙關撐不起,國力上的差距已經相當的明顯。即便阿濟格在朝鮮就地取材,搜刮朝鮮地面以供軍需。但是依舊供應不起數十萬大軍。這一筆額外開支,讓多爾袞好生為難。
一時間多爾袞左右為難,他有戰略收縮的意思。但又擔心南朝恢復的比北邊快。一時間猶豫不決。
是趁著而今雙方都沒有準備好,提前決戰。還是乾脆收縮兵力,龜縮死守,或許可以將南北局勢固定下來。
這也是多爾袞的老毛病了。
多爾袞聰明有餘,斷決不足,不管是對於福臨登基這一件事情上的處置,還是對而今局面的應對,都能表現出來這一點。
進退之間,多爾袞總是不能做到果斷。
阿濟格並沒有等多爾袞的命令下來,就在朝鮮掀起了大動作。就是建立朝鮮八旗。
八旗的組織,其實與大明衛所相差不大,都是生產與軍事合一的體制,既然知道朝鮮本地計程車大夫,都是反對清軍的,而且這些人的思想,也不是短時間之間,就能改變的。阿濟格就拿他們開刀了。
在朝鮮掀起了圈地。
將朝鮮降軍分為八旗,每一旗有一萬多人,共計十萬軍隊,然後就按照八旗的體制,給朝鮮士卒授田。一時間幾乎將朝鮮
膏滋之地,一掃而空。
其中有多少朝鮮士大夫家族,被清軍殺的絕後,就更不用說了。
一時間整個朝鮮從南到北,各種反抗不斷。
但是阿濟格從來不在乎。
畢竟他忌憚是夏軍主力,而不是這些朝鮮百姓的暴亂。有多少人反抗,不用阿濟格動手,他麾下的朝鮮八旗,就將這些人平定了。
任何人,不管有多懦弱,一旦關係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都會變得勇敢起來。
這些朝鮮降軍,之前並不勇敢,甚至可以說在阿濟格麾下,不過是混日子而已。只求苟延殘喘,甚至有不少人與朝鮮一方暗通。但是在清軍如此決絕的行動之下,他們再也沒有左右搖擺的可能了。
畢竟朝鮮各大世家的田地都被納入朝鮮八旗麾下,他們人人有份。如果朝鮮能捲土重來的話,以朝鮮那些世家大族的手段,朝鮮八旗上下,有一個算一個,不會有一個人有好下場的。
朝鮮本身就是一個世家大族權利非常大國家,乃至朝鮮王室對很多大族,也是無可奈何的。他們如果不狠狠的收拾這些兵痞子,泥腿子,難解他們心頭之恨。
這些朝鮮人更明白這個道理,故而不管是為了土地,還是未必避免被追究,他們都陛下下狠手,必須跟著大清走。
不過,事情有利也有弊。
阿濟格用他無法收復的朝鮮士紳,來換忠心於大清軍的十萬大軍。其中利弊得失,只有他追究衡量了。
這朝鮮士卒本來不堪戰,但是在清軍如此激勵之下,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一時間在清軍軍官的帶領訓練之下,也有幾分成色。
而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訊息,傳到了漢城,第一個訊息是慶尚道大起義,之前解說過慶尚道,哪裡本就是清廷統治的薄弱環節,清廷對慶尚道的統治滿打滿算不過一兩個月而已。
根本不可能深入鄉里之中。
而阿濟格在漢城的所做所為,對朝鮮世家的打擊,是致命的。或許在漢城附近,朝鮮的精華地帶,對抗清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時候。而在偏遠的慶尚道,可就不一樣了。
這樣的反噬,在阿濟格的預料之中,不過他並沒有將心思放在慶尚道上,而是放在羅州,心中暗道:“鄭成功是不是該有所動作了。”
阿濟格的估計,非常精準,鄭成功大軍進犯羅州,兵分數路抵進羅州城下的訊息。已經在路上了,只是而今來沒有到。
鄭成功在朝鮮戰場之上,轉守為攻的第一戰,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