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著兩道花炮,方光琛心中一涼,心中暗道:“怎麼回事?”
他根本想不到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幾乎是萬無一失的計劃,到底是哪裡出了紕漏。但是這個時候,不是多想的時候,必須立即行動。他立即對身邊的人說道:“告訴武大定,大軍已出,請他再堅持片刻。”
“是。”立即有人過去傳令。
方光琛轉過頭對身邊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時候在,卻聽方光琛口中冷冰冰的說道:“撤。”
就在方光琛將武大定當成冤大頭,當在前面。暗地裡撤軍的時候。而吳三桂也在準備最後的突圍之戰。
吳三桂看著已經落下的花炮。目光落到戰場之上。
戰場不可能永遠處於混亂之中。就好像是渾濁的水,時間長了就會澄清。
吳三桂此刻已經平息了三百頭大象衝擊帶來的混亂。這邊李定國也完成了對夏軍的整合,雙方大軍稱不上嚴陣以待,但也經緯分明瞭。
而此刻李定國也撤了回去在。
在夏軍逐漸完成了整合,各路指揮漸漸恢復正常的時候,李定國也不用親身範險,衝鋒在前了。
吳三桂手
一伸,從靴子裡掏出一個竹籤來,上面寫著“楊坤”兩字,隨即大喝道:“楊坤。郭雲龍。”
“末將在。”兩員大將從一側躍出來。
吳三桂一直有一個效仿的物件,就是李世民。他這樣的手法也是效仿李世民。李世民的玄甲騎,就是這樣的。選出一千精騎,以五十人為一隊。選出兩十個將領,然後將二十名將領的名字寫在竹籤上,放在靴子裡面,凡是遇見難解的局面,就衝靴子裡面抽出一根竹籤,叫上面的將領,出擊。
李世民還將分設兩將分左右統領之,這兩人分別是秦瓊,與尉遲敬德。
而吳三桂左右兩將,卻沒有那麼有名了,一個名叫楊坤。一個名叫郭雲龍,都是他的心腹將領,如左右手,跟隨他們一起走過來,當初松山大戰,吳三桂能從清軍的包圍之中突圍而出,多借這兩人之力。
而這個時候,又是要動用他們的時候了。
吳三桂對著楊坤與郭雲龍一指,說道:“為孤開啟缺口。”
“是。”
楊坤與郭雲龍兩人答應一聲,帶著千餘精騎猛地砸向夏軍。
不知道吳三桂學李世民,學到了幾分成色。但是這千餘精騎,卻是吳三桂心頭肉。這千餘精騎卻也不辜負吳三桂的信任。猛衝之下,夏軍士卒紛紛不敵。
這也是沒空辦法的事情。
李定國能將混亂之中,將軍隊整合起來,已經是難能可貴了。想要滴水不漏,找不到一個突破口,卻也是不可能了。
楊坤與郭雲龍兩人,就好像兩柄鋒利的匕首,殺了出來,硬生生衝了出來。隨即吳三桂督促大隊騎兵跟了上去,順利的衝出了夏軍的營地,也逃出了夏軍的包圍圈。
只是吳三桂回首一看,頓時心如刀絞。
吳三桂統率騎兵多年,大軍有多少人,一眼看過去。雖然不能精確到個位數,但是大致上有多少人,卻也能算出來了。
進去的時候有兩萬多,出來的時候,只有一萬三四千。
足足有近萬騎兵折在這裡。
不要看吳三桂統兵數十萬,但是他從山海關起兵的嫡系,也就三萬,也就是所謂的關寧鐵騎。而今天過來就是這樣的老本錢。
就如同曹營的騎兵,打一個少一個。而關寧騎兵都是遼東子弟,死一個想要補上,也是千難萬難的。吳三桂好容易才將這騎兵維持在三萬人上下。此刻幾近折損了三分之一。很可能關寧鐵騎的編制,從此只有兩萬了。
如何不讓吳三桂痛徹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