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短期培訓想要遍佈全軍,也是需要時間的。就如同財務整頓一樣,也是按照北伐的時間表來的。當一切都做完之後,就是北方的時候。而梁化鳳營,幾乎是將來的北伐軍示範營了。
梁化鳳是秦軍出身,對軍中一套非常瞭解,進入清軍之後,對這個更加明白一件事情。
清朝軍制,與明朝軍制,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了。梁化鳳在軍中幾乎是如魚得水,數年登上高位。這固然是梁化鳳自己的能力,但也有他對清軍體系的熟悉,不管滿清怎麼說,怎麼撇清,但是都撇清不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清軍與大明邊軍之間的淵源。
梁化鳳在這種軍事文化之中成長出來。梁化鳳幾乎本能的以為,天下打仗就是這回事了。但是在夏軍之中,他卻感受到不同的軍事氛圍。更重要的是軍事培養體系。
講武堂的出現,幾乎震動了梁化鳳的三觀。
在此之前,一名大將的出現,有很強的偶爾性,要麼是從下層士卒靠著自己的天分硬生生的殺出來,要麼靠著長輩的耳提面授。而講武堂卻將一些機要兵法公佈開來。成批次的培養將領。
即便是一年
之中,有兩三個成才的,但一輩人之中,也有三五十個可用的將領,這已經是勝過了清軍。
而今清軍所依靠的將領都是一些什麼人,是老奴的子嗣與親戚。即便如此,從黃臺吉死後,老奴的子嗣也陸陸續續的去世,特別是多鐸之死,讓多爾袞明顯的感受到了清軍高階將領的青黃不接。
這一點,夏軍勝過清軍了。
或許一時間分不出來,但是如果連續幾十年征戰,高下之分就出來了。
還有大規模下級軍官的培養,對下級軍官必須讀書識字的硬要求。這一刀切的要求,固然將很多猛將之才給限制了。但是有這麼多得力的下級軍官的配合之下,梁化鳳才能如今日一般,好像炫技一般的佈陣操作。
這也是張軒這麼多年,一直培養的軍事將領厚積薄發。軍事體系已經成型了。
或許並非沒有破綻,但是清軍第一次遇見而今的局面,這才失了手。
阿濟格看得分明,他雖然臉色平靜多了,但卻也不至於為了而今區區小敗而大驚小怪,只是這畢竟是一個小戰場,數千士卒廝殺,已經將戰場遍佈大半,清軍即便是想增兵,一時間也派不上去。
阿濟格說道:“讓他們撤回來吧。”
“喳。”立即有人應聲。
隨即令旗揮舞,正在衝陣的清軍騎兵,這才鬆了一口氣。
而今雙方大隊人馬都在列陣觀望,眾目睽睽之下,這些清軍士卒即便是死得一個不剩,在不接到撤退命令的時候,也是不會撤退的。
不過,這時候也不是想要撤退,就可以撤退的。
兩軍交戰,有時候寧可全員戰死,也不會輕易撤退,因為一旦撤退,就失去了對所有局勢的把握。就好像是而今一般。清軍一旦撤退,僅存的一口氣,就散了,一時間恍恍惚惚就如落水狗,喪家犬。
而退出來的騎兵也不過三百騎而已,因為兩側有夏軍大軍逼近,他只能掉頭回清軍的營地而去。此刻梁化鳳瞳孔一縮,頓時看出了兩個字:“機會。”他呼吸頓時急促起來。
一根青筋在脖子上不住的跳動。
不過片刻之間,他就下令了決心。說道:“傳令下去,放棄所有陣型,向清軍營地衝鋒。”
這命令用令旗下達到每一個百戶手中,而所有百戶都毫不猶豫的向北方狂奔,一時間攻防轉換。快得應接不暇,一時間由守到攻,由靜到動。震驚了場上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