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軒一時間有些後悔。
他本以為,壓制大洋的技術含量很高。但是萬萬沒有想到,冼子靖這樣就能做到。
只是如此一來,民間私自壓制大洋豈不是更加氾濫了。
“我是不是太急了一點。”張軒心中暗道:“要不要再等等。”
只是張軒想等,姚啟聖不想等了。
姚啟聖早就染上了財政飢渴症,不可自拔了。對於能賺錢的事情,他決計不放過,而且,他覺得只要讓戶部之中有積蓄,張軒就不會在歪門邪道上想辦法了。
比如國債。
錢息好歹是國家正項收入,張軒不過是將銅錢變成銀錢而已。既然有了成效,就應該快些推廣。
“陛下,既然有銀元,臣請陛下下令,朝廷俸祿,軍餉等一系列開支,均出銀元。春秋兩稅,銀元則不收火耗,而各種銀兩雜銀,因舊例,令民樂用之。”姚啟聖說道:“還有鑄幣廠要快些擴建。臣願意從戶部之中挪出來十萬兩,以供擴建之用。”
張軒見姚啟聖眼睛之中跳躍的火光,心中暗道:“罷了,凡是都是由不好到好的,將來在慢慢改進便是了。”張軒說道:“好。先以此法打造,不過,要防止民間不法之徒,盜鑄。冼卿還要多加努力才是。”
“臣遵旨。”冼子靖說道。
隨著冼子
靖開始將銀子打造成銀元,張軒也在朝廷上出示銀元,格外賞賜天下官吏銀元一枚。
也讓民間習慣這種銀錢。
不過,這銀錢有諸般好處,最大的好處就是以此交稅可以不收火耗。
自從明朝開始收銀兩之後,火耗這一項雜稅,就成為地方政府一項重要的收入了。是收稅之中,最重要的一項附加稅。
清廷種種財政改革之中,都拿火耗下手。
可見其重要性。
如果是太平時間,這政令想要執行下來,不知道有多少明裡暗裡的反對。
但是而今的張軒明為繼承,實同開創。特別是對各地胥吏,幾乎毫不留情,上上下下都在夾著尾巴過日子,自然不敢造次。
免收火耗,對百姓來說,就是一次減稅。但是這一次減稅行動,真想落實下來,恐怕還要數年時間。
原因很簡單,三百萬銀元雖然多,但是放在整個南方,卻有如九牛一毛,在相當一段時間之內,銀兩流通還是主流,銀元流動不過是輔助而已。
這是這個時代經濟特性決定的,張軒縱然想出了很多辦法,比如說,在海關設專門兌換司,凡是從海外流入國內的銀子,必須統一上繳,然後兌換成為銀元。
比如在各地衙門設兌換局,百姓可以用銀子兌換銀元。只是這些辦法,也不可將銀元代替銀子的過程縮短多少。
不過,這樣一來,大量銀子運到南京,在冼子靖的主持之下,鑄造成銀幣。而這樣大規模鑄幣所得的錢息,讓張軒迅速的從經濟危機之中恢復過來。讓大夏有了對清廷戰略主動權。
後人分析,昭武年間一系列征戰背後,三大財政來源,就是錢息,大規模清丈田畝之後的兩稅,還有國債。而昭武銀元數億萬枚的發行量,更是財政支援的重中之重。
這也是昭武年間一系列大戰,民力不乏重要原因。
而最開始一批昭武銀元,因為粗製濫造,在昭武帝晚年的時候,特別將這一批銀元銷燬重鑄。世面上幾乎沒有,在後來稱為錢幣收藏界珍寶。唯有極大博物館有幾枚,存世數量不超過百枚。
當然這都是後話。
在這一筆銀元從南京送到了泉州鄭成功的手中的時候,鄭成功主持昭武年間第一場戰爭,攻臺之戰,正式開始。
時人都以為這是一場小戰,張軒也是這樣認為的,卻不想這一場長達十幾年的戰爭的開始。整整打了一代人,才終於追亡逐北,覆滅清廷。這完全詮釋了什麼叫做計劃趕不上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