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在書信之中,只說了兩件事情,一是稱讚李雯的家風,斷斷是不會負了錢家,二是請李雯將他與錢謙益同穴而葬。
錢謙益的葬禮在出了正月之後,柳如是在紫金山上尋了一塊地,低調給下葬了。下葬的時候也沒有任何陪葬,僅僅是一薄皮棺材而已。也沒有多邀請人,僅僅是李雯等幾個人觀禮而已。
李雯私下揣摩柳如是為何如此。
原因有好幾個。
第一個,就是柳如是不願意投奔清廷。
柳如是從主張錢謙益與清廷作戰到底,想來當初錢謙益聽了柳如是的話,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柳如是心中一邊怨錢謙益心思不定,另外未必沒有怨恨清廷的意味。
第二個,就是她在李家名不正言不順。
錢孫蕊去李家,是以未來兒媳的身份去的。但是柳如是過去是什麼身份。如此寄人籬下,令心高氣傲的柳如是未必甘心。而且柳如是也知道,她們這種秦淮河上出來的人,固然享有大名。但實際上,為內宅婦人們所嫉恨。
柳如是不願意去看她們臉色。她固然擔心女兒,但是她即便過去,未必能庇護得了女兒。反而給女兒增添不少麻煩。思來想去,還不如一死給女兒留一個好名聲。
她活著過去,她女兒會一直與她的名聲掛鉤,但是她如果殉節,則她女兒頭銜更多是錢氏之女,而不是柳如是的
女兒。
第三個,大概就是柳如是與錢謙益之間的感情了。
有些名妓與名士不過逢場作戲,但是柳如是與錢謙益之間,倒是有幾分真感情。即便是李雯也為之動容。
李雯倒是想留下來幾日,將柳如是的喪事給辦了,但是不可能。
原因很簡單,他離開的這個時間都是定好的,並不是李雯定下來的,如果是李雯的定下來話,李雯自己還能往後面推一推,但是這時間乃是李雯向大夏朝廷報備的。
那裡是李雯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
李雯當日必須出發。
他只能帶著錢孫蕊離開南京,將柳如是的葬禮託付給李香君了。
李香君得知這訊息之後,也是大吃一驚,萬萬沒有想到柳如是會自尋短見。她與柳如是之間的姐妹之情,自然會將這一件事情給辦得妥妥當當的,雖然下葬的時候沒有幾個人到,但是董小宛特地求張軒,出宮一趟。於董小宛平日裡謹小慎微的性情,可是大相徑庭的。
且不說這裡。
單單說李雯抱著錢孫蕊坐在甲板之上。
錢孫蕊在一兩個月的時間之內,喪父喪母。小孩子雖然不大懂,但也不是全然不懂的,故而哭了好多場,她似乎聽了柳如是的話,將李雯當做救命稻草,別的人都不去親近,偏偏親近李雯。
李雯也憐惜故人之女,一時間竟然不像多了一個童養媳,反而像是多了一個女兒一般。
李雯哄她安穩睡下去之後,又交給了錢二孃,站在船頭之上極目遠望,正值得傍晚時分,霞光照在江面之上,一眼望去好像千里金龍騰躍,北邊的江岸也是若隱若現了。
李雯的心思卻陷入沉思之中。
兩國和談中斷,想來將來雙方大戰已經成為了定局,對李雯所在的南派來說,未必不是好事。只是如此一來,雖然雙方都在休養生息,這一兩年之間,是不會有大戰的,但是數年之後,雙方恢復元氣之後,定然有一場惡戰。
對天下蒼生未必是一件好事。
這長江水,不知道要有多少被血水給染紅了。
如果之前,李雯對清廷大勝夏朝還是有些信心的,但是多鐸之死,卻讓李雯心中動搖了幾分。對天下很多人來說,軍隊具體實力如何,並不是很清楚,也不是很明白。
他們明白的就是名將,大將。
多鐸之死,不過是一個標誌而已,清軍數年連喪大將。著實不是一個好兆頭。讓李雯忍不住去想,這南風與北風之間,到底誰能壓倒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