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幾千人的調動,聲勢決計不小。
“擂鼓。”張軒一聲令下。
“咚。”幾十面大鼓一起敲響。這鼓聲的曲調所有人都很熟悉,就是將軍令最激烈的一段鼓聲,這一段鼓聲往復來回,一直反覆,彼此之間就好像追逐一般,節奏越來越快,越快越趕,無數大漢光著膀子,三五批上下交替,一時間揮汗如雨。
這聲音幾乎要將鼓聲爆炸之聲給壓制下去了。
不過各種炮聲爆炸之聲,時不時猛地突出,反而增加了這鼓聲的威武雄壯之意。
這是總攻的命令。
所謂一鼓做氣,二而衰,三而竭。
之前的進攻,是重點進攻,主要目標就正是聚寶門,而此刻卻是全面進攻,一時間所有人士卒都放了出來,聚寶門外數里長的城牆,到處都是有喊殺之聲。卻見無數士卒在,簇擁著不知道多少攻城器械,衝了上去。
為了避免清軍火炮打擊。
夏軍的編制也都打散了,都是一百人為一隊,一隊推著幾架攻城車,或者雲梯。
李成棟在城頭之上,一眼看過去,夏軍的數量幾乎瀰漫到視野盡頭。不知道有多少,要知道人一過萬,就已經多的數不清楚了。而如今張軒最少動用了數萬士卒,而且彼此也有空檔,所以這佔地面積就更大了。
李成棟頓時感覺手中的火炮不夠用。
任何事務都是隨著發展而不斷的
變化的。
當初在寧遠城中,袁崇煥有十三門大炮,已經很滿足了,但是而今李成棟南京城中,大大小小的火炮在數千門之上,即便光算紅夷大炮也有數百門之多,如果不是清軍將南京城中的火炮調集了一大批給黃梧的水師,而今的火炮只會更多。
但是這個時候,李成棟依然覺得不夠用。
首先這些小炮,只能幾百步的射程之中有用,外面就要用紅夷大炮了。其次,請軍火炮多,夏軍的火炮不多嗎?
要知道清軍的火炮來源有兩種,第一是自造,但是數量相當有限,而且質量不好,不過黃澍在北京炮廠也有一段時間了,北京炮廠已經將鐵模鑄炮法吃透了,可以大規模鑄造火炮了。
只是這一段時間,還僅僅是裝備北京附近。
在見識過南方戰場上,動則數百門火炮對轟的情況。滿清權貴不安全感大增,故而正要以這些火炮增加對北京附近的控制。一時間也運不道南方來。
李成棟在南京城用的火炮,幾乎是十成十的,就是已經被炸掉的南京製造局的產品。
自從羅玉龍北伐以來,廣東製造局產能就開始暴漲,一開始還有些限制在,但是羅玉龍北伐失敗之後,更是沒有任何限制了,不問其他任何問題,只問火炮,只問武器。
甚至張軒將兩廣的賦稅全部砸進製造局了。
這大半年以來,廣東製造局與澳門炮廠所產的火炮。就有過萬門之多,其中紅夷大炮也有三千門左右。雖然因為運輸問題,還有其他問題,有相當一部分沒有運到前線,即便而今還在洞庭湖上飄著。
但是足以供應大軍火炮不缺了。
更不要說為了今日一戰,張軒可以臨時徵調了周輔臣,鄭氏水師火炮,不說張軒軍中的火炮,單單說兩方水師的火炮,周輔臣那邊最少能調過來三五百門,而鄭成功那邊能調動過來的,至少有千門。
甚至還能臨時借調幾門西洋重炮,威力尚在紅夷大炮之上。這是鄭芝龍見夏軍大規模裝備火炮之後,專門為了支撐門面所打造的火炮,一門火炮的造價在萬兩白銀。與已經下降到數百兩白銀的紅夷大炮造價,甚至廣東製造局造價還能再低廉一點。因為張軒打造了從原料到成品之間的產業鏈,故而這些價錢而今不過是在賬面上而已。
不過,即便如此,廣東財政全部搭進去還不夠,這裡也有一個大窟窿。
這些西洋重炮,可以說鄭芝龍打造出來,幾乎沒有在戰場上用一次,連鄭成功攻南京的時候也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