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有炮車,炮鋤等一系列的輔佐東西固定。因為是前膛炮,火藥,炮彈都要從炮口塞進去。
所以炮口必須有傾斜角度,這個角度是向上的,決計不是向下的。
而且這些紅夷大炮安置在這裡,就是為了轟擊城牆。所以臨近山腳下的距離,反而成為了死角。
當然了,如果距離太近的話,會遇到小型火炮的轟擊,這些火炮射程威力比不上紅夷大炮的。
但是數量之上,卻是足夠多了。
而張軒繼續前進,卻是位於小型火炮與紅夷大炮火力間隙之中。
當然僅僅是揣測而已。
戰場之上,很多東西都是單方面的揣測,根本沒有其他途徑的情報的印證。
僅僅是自己的判斷。
張軒的判斷對於不對,暫且不說,不過張軒前移大旗的勇氣,還是激勵了夏軍計程車氣。
只是士氣是一回事。但是能打下來又是另一回事了。
峴山不好攻。
應該說,一座很多山寨都不好攻。
吳三桂手握精兵,與峴山糾纏了好長時間,才趁著夜裡突擊山上,才算是拿了下來。
而今峴山的情況,火力更強更猛。上面不僅僅有當初夏軍駐守山頭的火炮,已經孔有德增添的火炮。
不過,多少人衝上去。都被打了下來。
特別是兩條道路之上。
雖然沒有人提出什麼交叉火力理論。但是並不是說沒有人這麼做了。
孔有德只需派一兩百人,再加上好幾門小炮,輪番反射散彈,就被封鎖住這些兩條小道了。
而山坡之上,更是殘酷。
這是火力集中區域。不過因為山坡比較陡峭,很多地方有火力死角。
還留著一些人躲避。
而現在這個時候,他們也沒有勇氣繼續進攻了。
張軒看著這個情況,也知道,不能怪下面的人。由於山坡坡度問題,不能列陣,只能悶頭衝。即便衝了上去,也不成樣子,只能零零碎碎的突破火力封鎖。
隨即面對的就是列陣而戰的孔有德所部。
自然很輕鬆的被壓了下去。
只能說徒勞無功。
也不能說,他們沒有勇氣,或者是火跑散彈太猛了。只能說這個局面,大家都沒有經驗,清軍也沒有。夏軍也沒有。
張軒問道:“炮在哪裡?立即將城頭的大炮給拉過來。”
因為大炮運輸問題,他拉出來的火炮,都是小炮,如虎蹲炮與佛郎機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