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跟著我就感覺機身動了起來,窗外景色呼呼的向後倒退著,果然,和那架大飛機只是一前一後的區別,基本上算是同時出發了。
被這麼一打岔,我就沒心情和恩梓木鬥嘴了,臉貼在視窗上看著外頭,看到了雲層被穿透的過程,感覺愜意。
遙遙的,冥59號航班在斜側方數千米的位置勻速飛著,比我們也就領先個幾百米的樣子,正好能被我倆觀看到。
我收回目光端坐好,心裡卻在過著地府陰司結構體系。
以往沒有當正牌遊巡之前,我對地府結構不是那麼的在意,但眼下可就不同了,和地府有著千絲萬縷聯絡,想不注重陰司結構也不成了。
閉上眼,我腦中浮現的是民間古老傳說。
按照民間傳說,地府最高掌權者不是十殿閻君,他們只屬於地府第三梯隊的。
地府最高掌權者有四位,按照權利大小排名的話,第一位就是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簡稱‘后土娘娘’。
她是四御之中的一位天帝,也是大地之母。
這尊大神的法相曾經被劉美赫誦禱過,我當時也看到了后土皇地祇的威勢。
她才是傳說中的地府第一人。
緊隨其後的就是東嶽大帝。
民間俗稱他為‘泰山神’,說他是泰山的化身,頗有點厘山青水晶同出身的意味兒呢。
古代帝王都以泰山封禪為榮耀,其實就是在稟告泰山神,自己多麼的愛民如子和豐功偉績。
第三位嘛,老百姓都非常的熟悉,就是大名鼎鼎的地藏王菩薩了。
他發過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宏願,入駐地府之後,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利。
最後一位是北陰酆都大帝,是十殿閻羅的直屬上司,位高權重的大人物。
這四位才是地府第一梯隊的掌權者。
前面三位基本不問世事了,實際掌權者是北陰酆都大帝。
在他之下是第二梯隊。
傳說中是東方鬼帝蔡鬱壘、神荼,管轄桃止山和鬼門關。
西方鬼帝趙文和、王真人,管理嶓冢山。
北方鬼帝張衡、楊雲,管理羅酆山。
南方鬼帝杜子仁,管轄羅浮山。
中央鬼帝周乞、稽康,管轄抱犢山。
他們的地位略高於十殿閻羅,但不干涉十殿閻羅處理公事,十殿閻羅只對酆都大帝彙報工作。
但說及地位,五方鬼帝高於十殿閻羅。
十殿閻羅之下就是判官和高階鬼差階層了。
最出名的四大判官分別是賞善司魏徵、罰惡司鍾馗、查察司陸之道(陸判)和崔判官崔鈺。
孟婆和牛頭馬面、黑白無常以及夜遊神、日遊神,地位和判官們相當。
在他們之下的就是各級陰兵、陰差了。
這才是地府完整的人員結構。
但要注意一點,那就是,以上的結構完全來自於傳說,而當我得知大地府金字塔式管理結構之後,我就明白了,這等完整的結構只存在於最高位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