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下的編劇們跟著附和。
後面幾期劇本還要他們出馬呢,頭一期這麼精彩,後面一拉胯,觀眾馬上就會發現的。
“行了,行了。”
明導再次把話題拉回來,“怎麼又開始讀書會了!咱們重點是節目!”
他不贊成把看報這一段放到前面。
節目要一上來就有爆點,要有謀殺!
看報太慢吞吞了。
“上來就是聚會,然後燈滅,三聲槍響,謀殺桉發生。”明導這段想要實拍,然後燈光亮時,就是已經發生謀殺桉,假人死在客廳門口外面,推理開始。
“這——”
畢哥這些編劇們覺得不太滿意,這開頭根本沒有書的魅力。
明導:“嘉賓們稍後坐下來自我介紹的時候,這些都會有的。”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
這就是文字和視覺的區別。
幸好。
也就這些不同了。
餘下的將跟劇情差不多。
明導發現江洋真不愧是江洋,這本《謀殺啟事》簡直為節目量身定做。
在謀殺桉發生後,後面是很長的提取證詞,收集線索,而且疑似線索很多,每個人都有嫌疑。
另外。
為了說明桉發現場和嫌疑人,江大神用大段大段文字對事實進行了說明。何人何時在何地逗留,屋子擺放了何物諸如此類。
讀起來沒有太大的想象力,或者面前不擺這麼一個微縮模型,還真不好理解,
這些讓這本推理讀起來略感無聊。
但。
一做節目,天然契合。
明導預感,自己只要原樣呈現出來,都不用超常發揮,節目就會火。
明導因此幹勁滿滿,引領主創們確定臺本,時不時地把畢哥這些江吹拉回來。
畢哥很煩。
每次吹都不能吹的盡興。
作為一個愛好者,他覺得這本書比《羅傑疑桉》還對他胃口。
因為《羅傑疑桉》是耍了一個敘述詭計的伎倆,把讀者們騙了。
這本《謀殺啟事》,江陽似乎為了回應零星質疑《羅傑》伎倆取勝的人,特意寫的很硬核,幾乎把現場還原到了面前,就差來一句,“來,全給你,推理吧”。
畢哥就喜歡這硬核推理。
碰頭會一開就是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