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自家的命脈要被奪,隨侯顧不得年高體胖,玩了命地從鎬京狂奔,不過半個多月的時間便回到國都,傾舉國之兵力向銅綠山的鄂軍撲來。
此戰,隨侯調動國內所有能調得動的十二萬總兵力,可以說是孤注一擲,傾巢而出。不僅兵力多,且為了防止有所掣肘,隨侯顧不上長途勞頓,決定親自掛帥,不奪回銅綠山誓不還都。全軍將士受此激勵,士氣高昂,嗷嗷請戰。
大軍剛在距離銅綠山百餘里處紮營,隨侯便鄭重地在幕府聚將會商大戰方略。在穹隆高闊的幕府大廳,隨侯用六尺長的竹竿指點著巨大的寫放山川,對己方奪取銅綠山的意圖進行解說:
「我軍兵分三路,分別從西北,東北以及正面方向合圍銅綠山,絕其水源與糧道。因其居高臨下,佔有地理優勢,易守難攻,我軍勢必要與其相持一段時間,待鄂軍軍心渙散之時,一舉而攻之,可得奇效矣。」
「君上神機妙算,末將等謹遵君命!」滿帳將官齊聲一喝。
從兵法來講,隨侯的戰略無疑是恰當的。鄂軍籌謀數年,終於將銅綠山搶奪在手,便是將鄂駿這三萬人馬通通葬送,也不會放手的。銅綠山山勢雖不算特別高,但畢竟居高臨下,弩箭齊發,攻方會有較大傷亡,因此鄂駿必然會堅守待援。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困」字訣無疑是對己方最為有利的選擇。可是,鄂侯馭方會坐視這一切發生嗎?誰敢保證,鄂駿這三萬人不是他先丟擲來的誘餌呢?
果然,有部將提出質疑了:「君上,如果鄂國那邊派出援軍,該當如何?」
隨侯捋著自己的花白短鬚,十分有把握地說道:「寡人路過成周大營,已得隗將軍親口保證,若鄂侯馭方親率大軍出動,成周八師定會出兵牽制,諸位不必過慮,儘管放開手腳去打就是了。」
此語一出,隨軍一班大將無不倍感亢奮,軍心陡然振作起來。全軍上下同心,軍士剽悍勁健,一片求戰之聲。
另一方,銅綠山鄂軍大營內,鄂駿與世子鯤經過細細商議,選定的抗隨方略是:居高居險,深溝高壘,遲滯隨軍,以待戰機。
所謂居高居險,正是要利用銅綠山的地勢而決斷的戰法。此山雖不算廣袤險峻,然在長江中下游的丘陵狀地形中,已算得一處難得的高地。且在眾山簇擁中卡著一條峽谷通道,其勢自成兵家險地。鄂軍只要憑險據守,不做大肆進攻,隨軍斷難突破這道峽谷關塞。而相持日久,不利者只能是攻山的隨軍。
如此大勢一明,所謂深溝高壘,遲滯隨軍以待戰機,就不言自明瞭。鄂駿已接到鄂城快報,鄂侯馭方的十萬大軍已集結完畢,不日將向銅綠山開赴。自己這方只要堅守得一個月,就能順利來個裡外夾擊,對這十二萬隨軍來個反包圍,一舉解決銅綠山之患,不亦樂乎?
「諸將聽令!」鄂駿的軍令一如既往地簡單明確:「旬日之內,各部依照防守地勢劃分,各自修造堅壁溝壘,多聚滾木擂石弓弩箭鏃。工匠營疏通水道,務使溪水流入各部營壘。軍器營務須加緊打造弓弩箭鏃,並各色防守器械。輜重營執大將軍令,立即趕卦國內督運糧草。隨軍到來之時,不得中軍將令,任何一部不得擅自出戰。但有違令者,軍法從事!」
「謹奉將令!」
戰地幕府會商之後,鄂軍營地立馬沸騰了起來。
隨侯主力大軍八萬,分作兩大營地,在銅綠山腳下的一河一湖間駐紮。這條河流並不大,名曰萬綠河,湖名大冶湖。
隨侯在江漢間與楚久戰,深知大軍久戰,水源與糧食同樣重要的道理,行兵佈陣極是縝密。在加上掌控銅綠山多年,對此處的水源分佈早就了熟於心。出兵之先,便對各進兵通道派出反覆巡查的斥侯,多方監視各路水源的盈縮變化,隨時為大軍確定駐紮地提
供決斷依據。
隨侯所防者,在於鄂軍堵水斷水,畢竟萬綠河注入大冶湖,此兩處的水源多來自於從銅綠山流下的溪水。蓋因水往下流,只要在上游堵斷河流,那麼下游便無法漁獵澆灌。銅綠山幾道河流水量頗豐,但山間水道卻頗為狹窄,若是鄂軍秘密堵截水道,雖然隨軍可從後方調水,但畢竟會大大遲滯其攻勢。
及至大軍行進到距離銅綠山百里之地舉行幕府聚將之時,接到斥侯飛報,水源上下百餘里依然未有異常,隨侯這才長吁一聲:「鄂駿叔侄如此荒疏,寧非天意哉?」
兩座主力大營由隨侯親自坐鎮指揮,另外的四五萬人馬分從西北與東北兩個方向包圍了銅綠山,人數雖少一些,但卻是步騎混編的精銳大軍,可隨時展開做諸般策應,實際上是托住了全部的隨軍。
除此之外,還有第五座營壘駐紮於大冶湖畔,距隨侯的中軍三五里之遙,正是糧草輜重營。輜重營壘由糧草軍與軍器營構成,護衛鐵騎雖然只有五千人,然往來於隨國本土與大軍之間的工匠民夫卻多達數萬。臨時糧倉與臨時工棚連綿展開,車聲隆隆錘鑿叮噹,氣勢分外喧囂雄闊。
之所以如此鋪排,蓋因大凡山地攻堅,大軍營壘絕不能首尾相接擁作一體。一則,地形容不下如此之多的兵力展開。二則,各軍必須留有戰場所需要的機變餘地,或進或退均可自如伸展。否則便是窩軍,非但不能發揮戰力,反而可能相互擁擠掣肘。
隨侯大軍布成,銅綠山大戰便擂起了戰鼓。
再說說鄂軍,雖然稍顯倉促,然也迅速做好了戰前準備。
幕府會商完畢,鄂駿會同世子鯤立即部署了己方的防守戰法:全軍分為三大營壘,相互策應,做堅壁攻防戰。
之所以要分為三大營壘,完全是根據隨軍的戰略部署而針鋒相對的防守陣型,除了兩個側翼分別對付隨軍的西北與東北大營外,正面戰場則由鄂駿親自負責,兵力也最重,一萬五千人,幾乎是一半的兵力。
雙方部署完畢,大戰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