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飛笑而不語。
陳若玲繼續看報道,念道:“筆者隨即來到臨朐,這裡有一條秦池路,是秦池出錢,冠名給修的。我們隨機採訪了周邊的市民。據市民反應,一個酒廠帶動了周圍許多的相關產業,周圍幾乎人人有活幹,天天忙不過來,造紙箱的,收酒瓶的,搞包裝的,我原來就給秦池供應紙箱,那時候這附近的人,不對,應該是整個縣都跟著沾了光。”
她想了想,說道:“你的美麗日化廠,是不是也這樣?”
“哪樣?”
“修路,帶動了整個縣域經濟的發展。”
“當然。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家企業,對當地的影響這麼大?”
“可以這麼說吧,從經濟層面的影響來說,當地人,只知道有企業,不知有領導。”
“也就是說,村官的地位,還沒有你高?”
“呵呵。”
“縣官的地位,也不及你?”
“我可沒這麼講。”
“經濟是國民生活的基礎,也是決定上層建築的基礎,無數歷史證明,誰掌握了經濟大權,誰就擁有話語權。”
楊飛道:“你只看到了一面。事實是,槍桿子裡出政權。歷史上的著名富豪,你記得幾個?又有幾個名垂青史的?”
“你想得倒美,又想享受財富帶來的一切,又想名垂青史呢?”
“有權的人,不是如此嗎?哪個當王侯將相沒享受過?但他們照樣記載在史冊當中。”
“你這麼說,那商人就是沒地位的嘍?那你還從商?”
“我在想,商人並不是沒有地位。最起碼,在當時,在當地,富商巨賈的影響力,絕對不是一般的,就像這秦池一樣,你敢說他沒有影響力?沒有地位?可是,百年之後,誰還記得秦池?”
“所以,你想說明什麼?”陳若玲對了解楊飛的精神狀態很感興趣,她雙手擱在桌面上,偏過頭,像個小迷妹一樣看著楊飛。
楊飛道:“不知道,史書是由勝利者編寫的。為什麼在社會上明明佔據很重要地位的商人,偏偏沒有留下過多的筆墨?這中間,是不是有什麼不為人知的事情呢?”
陳若玲道:“聽你這麼一講,我覺得有些意思。勾起了我研究歷史商人和史學的興趣。”
楊飛道:“我等你一個解答,我認真的。”
陳若玲嫣然笑道:“我隨口說說的,你不是真的想讓我鑽進舊紙堆裡去搞研究吧?”
楊飛道:“我真的很好奇,商人在歷史中,到底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又該如何定位自己?以史為鑑,可以讓我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