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王燦要攻打劉邦,他的主要兵力,都會集中在成都一線。巴郡方面的兵力,會有一定的削弱,這是我們拿下巴郡的機會。”
“一旦王燦反應過來,分兵駐守巴郡。有了王燦的大軍後,再想要拿下巴郡,便很苦難。”
“所以,行動宜早。”
“第二,我們幫助劉邦擊敗了王燦,萬一劉邦反悔,反過來要阻攔我們掌控巴郡呢?等劉邦緩過氣來,我們又是遠征之師,未必能制衡劉邦。”
“甚至,他還有可能制住我們。”
“所以提前拿下巴郡,一方面是能避免劉邦反悔,另一方面也能在擊潰王燦後,有軍隊作為後援,策應我們的軍隊撤退。”
李靖正色道:“皇上,臣建議再調遣一路大軍,直接攻打巴郡。兩路大軍一起進發,才是最合適的計策。而且大唐經過這麼長時間的休整,已經具備了實力。”
李世民聽完,也在仔細思索。
仔細的琢磨一番,剛才的確是疏忽了巴郡。
以為定下了契約書,便一切抵定,但事實上,現在的巴郡還在藏荼手中。要把巴郡握在手中,還需要一定的手段。
李世民眼眸轉動,說道:“藥師的建議,朕認為可行。但藥師去了成都,那麼巴郡方面,誰領軍最合適呢?”
杜如晦毫不猶豫道:“陛下,臣舉薦侯君集前往。”
對於侯君集的能耐,杜如晦很是讚賞。
先前定下讓李靖前往,杜如晦就提議,希望讓侯君集協助李靖。但如今要再發一軍,杜如晦再度提議,希望侯君集領兵。
事實上,李世民也愛惜侯君集的能耐,但在李世民的內心,卻有一絲的憂慮。
上一世他曾殺了侯君集。
其原因,是因為侯君集站在太子李承乾的一邊,意圖擁立李承乾,最後失敗被處死。饒是如此,李世民也沒有對侯君集趕盡殺絕,給侯家留下了香火。
對侯君集,李世民不曾有任何對不起。
要說對不起,是侯君集對不起他,是侯君集背叛了他。
可侯君集怎麼想呢?
這是李世民無法猜透的。
所以,李世民的內心,還是有一些顧慮的。
李世民思索一番後,說道:“攻打巴郡一事,依朕看,還是由秦瓊領兵最合適。秦瓊識大體,如今天地靈氣滋生,他體內暗傷盡皆出去,武藝早已恢復巔峰。不僅如此,他也懂得用兵之法,讓他前往巴郡,朕看不錯。除此外,還可以讓李勣輔佐。”
李勣,便是原名徐世勣,字懋功,是謀略兼備的人,才能出眾。
他的提議一出,眾人都齊齊贊同。
畢竟李勣也是李世民麾下的名將,論及用兵之法,並不亞於李靖。有他領兵,再有秦瓊壓陣,便是萬無一失的。
眾人同意後,李世民便定下了,快速安排下去。
大唐的戰爭機器,自此轉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