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少天奇怪地看了他一眼,搖了搖頭,指著前面清晰可見的一座院落,客氣地介紹道:“這就是孟瑛聖者之前居住的地方,自從她仙逝以後,就一直空著,有一千年了吧!如果不是在這結界之中,那些木頭建築恐怕早就腐朽枯爛了。算起來,她曾是你的徒弟,你住在這裡,想必她老人家也會感到欣慰!”
張雲閒‘哦’了一聲,眼睛看著面前雖然古老,卻並沒有一絲滄桑感的別苑,心中異常納悶的卻是,為什麼如此濃郁的宇宙精氣,莫少天彷佛絲毫都沒有察覺呢?
“這是我們神壇成員之間,用來相互聯絡的玉簡,如果你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只要將精氣注入玉簡,我就能收到你的資訊!”莫少天並沒有陪同張雲閒進入別苑的一絲,只是將一塊青色玉石放在他的手中,然後便頷首告退了。
莫少天來去匆匆,話都沒有多說一句,張雲閒心中不禁暗暗生疑,他怎麼說也跟莫少天打過幾次照面,對方是個什麼脾氣秉性,他雖然說不上非常瞭解,但大概印象還是有的。
今天,莫少天的這種表現,確實有些蹊蹺,就放佛這島上有什麼可怕的東西一般,他一刻都不願意多加停留。
可是,張雲閒仔細感應了一番,除了濃郁的宇宙精氣之外,他並沒有發現島上有什麼異常之處。
別苑的門是敞開著的,張雲閒特地在門頭上看了看,沒有題字,門口也沒有掛燈籠之類的裝飾,不知這是否說明,當年的孟瑛聖者,並不是一個喜歡風雅的人。
第一道庭院裡的擺設,更加證明了張雲閒的猜測,空空如也的院子裡,除了幾株高大的桂樹之外,便再也沒有用來點綴景緻的花花草草之類的了,倒是各種兵器陳列的架子,刀劍棍棒,斧鉞鉤叉,四處可見,最常見的還是各式各樣的長矛,樣式都比較古老,張雲閒對歷史沒什麼研究,也說不上這些兵器具體屬於什麼朝代製造,不過其中有幾柄寬葉重劍,一看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作品,張雲閒在歷史博物館裡曾經見過風格類似的東西。
庭院裡每隔三米就有一尊石質的燈臺,裡面燃燒的不知什麼燃料,竟也格外明亮,院落盡頭是一連串的臺階,臺階上面是一座雕樑畫棟的紅色木廊。
穿過長廊,便算是內院了。
內院裡有三棟磚木結構的房屋,挑高五米多,青色的牆體,紅色的琉璃瓦,刷了紅漆的木頭柱子,還有地板,居然也是難得的紅色實木。
三棟房屋稱‘凹’字形排列,內院的空間便沒剩下多少了,院子裡只種植了一棵高大的桂花樹,樹蔭幾乎遮蓋了整個院子。
只有三棟房子,張雲閒很容易就找到了宗超口中所說的‘書房’,便是位於最右側的一間。
房間裡,燈火通明。
說是書房,其實書架上真正的紙質書本,只有一二十本,看起來這位聖者,對於舞文弄墨這種事,是真的一點興趣都沒有。
張雲閒迫不及待地上前,將所有書本都放到書桌上,仔細地翻閱起來,幸好這些書籍,應該都是孟瑛聖者後來自己專門編撰過的,用的是大宋朝特有的刻印技術,雖然跟如今的文字結構有些出入,但華夏文字從大宋朝開始,這一千多年幾乎沒有很大的改動,只有新華夏立國之時,將部分文字做了簡化處理。
所以,張雲閒勉強還算能看的懂。
這二十來本書裡,居然幾乎一半都是與兵法相關的,譬如《風后八陣兵法圖》、《司馬法》、《孫子兵法》、《六韜》、《三略》等林林總總數十本,幾乎收納了從先秦到宋朝之前,所有的兵法名著。
剩下的那些,就是張雲閒最感興趣的‘神術’沒錯了。
神術總共有八種,宗超說過的《化形》、《匿身》、《御風》果然都在其中,另外還有《化氣神通》、《耳智神通》、《天眼神通》、《分身神通》和《馭物神通》。
張雲閒粗略地翻看了一下,還好基本都能理解。《化氣神通》應該就是自己已經掌握的,利用精氣化為白色神光,進行防護還有空間穿越的這種手段。
化形就是變身術,匿身就是隱形之術,御風自然就是飛翔之術,其他的幾種神通,通俗點來說,基本上就相當於是千里眼、順風耳、分身術和控制物體的能力。
張雲閒總結了一下,這些神術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他們增強的,基本上都是修行者身體某一方面的能力。
因為他自己既是修行者,又是修靈者,所以他才有機會將這兩者做一個最客觀的對比。他之前無數次對比,得出的一個結論就是:修行者更多的注意力,往往都放在自己的身體上面,而修靈者則更多講究精神力的控制。
從兩者戰鬥手段的不同,便可見一斑。
修行者往往憑藉的是自身力量的強橫,和對五行之力或者規則之力的運用;而修靈者的法術,動輒就是精神控制,幻術迷惑等等。
今天看到的這些孟瑛聖者留下的神術,張雲閒更加印證了這一點。
修行者信奉的應該是神族,而修靈者自然是靈族的信徒。
張雲閒記得方瑤說過,這世上除了天啟者,沒有人可以將這兩種不同的力量完全融為一體,可是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神族和靈族,跟人類之間,究竟存在著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
張雲閒有些頭疼,習慣性地揉了揉太陽穴,心想,下次等神羿或者靈霄甦醒的話,一定要找他們問個清楚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