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時間內可能看不出效果,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後,教化的功勞必然能完全顯現出來。
前些日子派去臺灣送的就是雜交水稻的種子,為的就是最大可能地提高島上水稻的產量。之所以用輪船,其實是對鄭芝龍的一種震懾。就是要他知道,你很厲害,但朕更厲害。
封他為臺南伯,也是對他功勞的肯定。告訴他只要緊跟皇帝的步伐,升官發財不只是空談。
四月二十六
在北京休息了兩天的吳又可又踏上了征程。此行的目的地是山西各州府,到各州府的惠民藥局宣傳防疫知識。
四月二十七
朱由檢找來了範景文。
“範卿,眼下鞍本鋼鐵集團的產量已經上來了,朕打算繼續修鐵路。”
“陛下打算從哪修到哪?”
“朕計劃先修兩條。
沉陽到金州、京城到太原。
金州就是後來的旅順大連一帶。在這修建鐵路處於兩方面的考慮。
第一,糧食的供應。未來小冰河時期的天氣苦寒,沉陽一代怕是產糧更加困難。遼東半島是土壤肥沃,可以作為遼寧的產糧區。
第二,貿易的需求。一個大的鋼鐵集團周圍必定有許多衍生產品,各種農具、炊具。從大連出海,可以直接運往海內外。
至於京城到太原這一條線,完全是為了應對將來持續五年以上的大旱災做準備。賑災也好,災民轉移也好,都需要火車。
“兩條同時開工的話,所需鋼鐵必然很多,鞍本那邊的鋼鐵如何運到京裡來?”
“不用運,京城外石景山本來就有鋼鐵廠,擴大一下規模即可。”
“臣,無異議。”
“此事全權交由你負責,在用人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
“臣明白。”
範景文走後,朱由檢有些感慨。
一個聽話的首輔真的能省不少力氣。
南京城
李勁波接待了一個重量級的人物:
王徵。
作為緊緊圍繞在皇帝身邊的一員,李勁波自然是聽過關於王徵的傳說。
這個先後造出了火車和蒸汽船的大人物!
“下官見過老先生。”李勁波在港口迎接了王徵,恭敬地施禮道。
“不必多禮。陛下命我來的目的,你應該知道了吧。”
“下官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