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詠當然不能什麼都說,只能笑著解釋道:“兩位公主是為新的皮影戲的劇目而來!”
“原來是這樣啊!”眾人立刻就相信了,今日隨他們而來的諸多姐妹也是奔著皮影戲來的,因此他們也沒多想。
隨著時間一點點流逝,受邀的賓客們也紛紛抵達酒樓,眼見再沒有馬車過來,吳詠這才招呼袁紹等人上了二樓雅間。
今日諸家都有姊妹到來,因此三樓便成了女賓的專用場地。正午時分,經過了一番緊鑼密鼓的最後準備之後,隨著吳詠一聲令下,家僕們從後廚魚貫而出,端來一盤盤散發著誘人香味的炒菜,擺放在眾人面前桌子上!
而吳詠也重新換了一身素白色的錦服,出現在了高臺上,並手持一個特製的鐵皮喇叭,向在場的賓客們,侃侃而談道:“今日太虛酒樓正式開業,感謝諸位兄弟姊妹們的捧場,今日大家吃好喝好,盡興而歸!”接著,吳詠十分乾脆地說道:“廢話不多說,下面有請百戲的伶人們,為大家獻上他們的表演!”說話間,便有一群人上來,玩起各種雜技幻術來,有噴火的,有吞刀的,還有找鼎尋幢的……今日到場的基本都是王孫子弟,他們對於這些百戲表演早已經看得膩味,倒不如吃美食來的實在。
好在百戲表演只是開胃菜,在眾人的千呼萬喚中,一樓的所有窗簾都被拉上,趙伯終於帶著他的皮影戲新劇目《竇娥冤》登場了。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不須長富貴,安樂是神仙。老身蔡婆婆是也,楚州人氏,嫡親三口兒家屬……”隨著這句的開場,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戲緩緩拉開帷幕。
趙伯排演的《竇娥冤》,是吳詠取自後世元代戲曲家關漢卿代表作《感天動地竇娥冤》,情節大致相同,吳詠也未做更改。
他之所以選擇這個劇目,是因為《竇娥冤》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又是著名悲劇之一,最能引發人們的共情。
而相比於後世而言,大漢盛行遊俠,同時遊俠之風也大顯於世,再加上公羊學派鼓吹
“大復仇主義”思想,因而彼時
“復仇”思想濃厚,復仇者的故事更是為人津津樂道,廣為傳唱!如《後漢書·卷八十四·列女傳第七十四》中記載的趙娥,她的父親被李壽殺死,趙娥有三個弟弟,都立志為其報仇雪恨。
趙娥的三個弟弟相繼死於瘟疫。李壽與同宗族人慶賀,對眾人說:\"趙家強壯絕盡,只有女弱,何足復仇\"趙娥暗懷憤恨,身藏利刃,晝夜哀嘆,準備報仇。
最終她奮力揮刀殺死了李壽,隨後到了都亭尊長的面前認罪伏法。後來,涼州刺史周洪、酒泉太守劉班等人共同上表朝廷,稟奏趙娥的烈義行為,刻石立碑顯其趙家門戶。
黃門侍郎梁寬還著書追述趙娥的事蹟,為其作傳。中國的
“俠”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這樣一說:文者謂之
“儒”,武者謂之
“俠”。儒重名譽,俠重義氣。發展到後來的《韓非子·五蠹》雲: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
《史記·遊俠列傳》雲:“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成,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可以看出古代俠客們具有誠信的品格,謙虛待人,但是無視法規,自由放縱但是從來不彰顯自己的才華,不搶奪功勞,一心只做聖者。
時下,一個人的名聲響亮與否更是薦舉做官的條件,行俠仗義不僅能夠幫助一個人樹立聲望,還能得到官府的認可,或會被薦舉為官。
這也助長了遊俠為己任的風氣,甚至一些人為了成名,睚眥必報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
這時遊俠進入一個自覺的階段,在他們身上,俠義的精神體現得更加全面,但由於社會環境的改變,遊俠的形象和內涵也隨之發生改變,一些遊俠行使的使命由之前的政治性謀劃變成替主人打打殺殺,近年來,遊俠中的一些甚至向豪強轉換,用鋤強扶弱建立的俠義聲望去做違背俠義精神的事情。
其實《竇娥冤》的故事淵源於《列女傳》中的《東海孝婦》。根據事實改編的故事更能激發人的共情力。
因此當眾人聽到趙伯唱到: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蹠顏淵。
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舟。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聽到這,很多人心中一股怒火鬱結於胸,情不自禁怒吼道:“狗官,不得好死!”
“如此昏官,不殺不足以洩我心頭之恨!”如此多的憤怒聲,引得周圍的路人都聚集在太虛酒樓門口,紛紛打聽是出了什麼事情。
而作為始作俑者的吳詠,看到群情激憤的場面,不禁暗歎一聲:今之遊俠之風猶存,我漢人的脊樑猶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