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是大洪水之前的事情了,現在死沒死就不知道了。
楊老頭看清楚上面的碑文,頓時笑了起來:“是李卯老爺子的墓,我知道這是哪裡了,這塊田也是他們家的,跟我來,我記得他們家在這邊還有棚屋的。”
楊梅聞言,也想起來了,道:“奎安叔他們家的地?那我也知道是哪兒了,這片我以前也來過,他們家在梅山上不算高,地勢較為平緩,是個好地段,我記得這裡離棧道也不遠了。”
梁源問道:“這裡算好地段嗎?”
楊梅點頭,道:“越是靠近山腳,地段才好,山腳泥土多,石頭少,土地肥力好,而且地勢也平緩,上去下來都方便,越往山上去才越費事呢。”
“聽我爸說,當初分田地的時候,這些好地方都讓人搶了,我們家因為人丁不旺,沒啥關係人脈,被分到了快到山頂那邊了。”
“記得我小時候,我爸媽為了伺候那一百多株楊梅樹,每天都得爬上爬下的,累得不行。”
“得虧後來梅山被政府規劃為景區了,我們家地也被政府承包了,每年給我們分錢,我家才輕鬆起來,後來才趕上拆遷什麼的,日子富裕了。”
楊梅唏噓感慨,似乎回憶起小時候父母的不容易。
楊老頭在前面找路,聽到這話,回頭道:“我們那會兒啊,誰家男丁多,誰家就強勢,這李卯他們家就是佔了男丁多的好處,他家五個兒子,榮華富貴安,五兄弟在村子裡橫的不行,李奎榮還是村支書,他們家的地能少了?”
梁源好奇問道:“怎麼梅山村不全是姓楊嗎?”
楊老頭笑道:“那肯定不全是姓楊了,主要大姓就是楊姓和李姓,然後還有一些雜姓,都是以前城裡下放到我們這,在這裡安家的。”
“以前剛開放市場經濟的時候,也有不少江北的人來我們這務工,來得早的,賺到了錢,就在我們這買了宅基地蓋了房子,這種外姓的,陸陸續續也有不少。”
梁源驚訝:“臨江還能買賣宅基地?”
“嗨,現在是不能了,以前管得松嘛,而且那會兒梅山這邊也是鳥不拉屎的地方,誰也沒重視過。”
“誰知道後來能開發成景區了呢,整個臨江發展的也不錯了,土地那時候才值錢了。”
“我記得我們那會兒土地多得很,隨便找塊空地就能蓋房子了,山上也是,誰家佔下來,開墾出來就是誰家的。”
楊老頭笑哈哈道,他們生活的那個年代,確實沒有那麼多規矩。
梁源心裡感慨,臨江就是吃了政策的紅利啊。
有時候真的不是個人不努力,真就是生錯了地方。
同樣是種地的,梁源老家的地一分錢不值,有人寧願荒在那邊出來打工也不種。
再看看臨江市呢,人家這地就這麼值錢,隨便拆遷一下,就能分個大幾百萬。
“快看,在那邊!”
楊老頭忽然興奮的喊了一聲,指向了密林深處。
梁源透過樹林看過去,也看到了樹林深處,搭建了一個不起眼的棚子。
只是棚子周圍,還圍著木製柵欄,整個棚子也被樹藤和草堆遮掩起來了。
要不是大雨沖刷下,露出了頂部的一些塑膠棚頂,還真是難以發現。
楊老頭一邊扯開附近的草叢,一邊興奮道:“咱們過去看看,這裡以前沒有柵欄的,現在居然有柵欄,肯定是有人住在這裡面。”
“不知道是他們五兄弟裡哪個。”
楊老頭一邊走,一邊往裡面喊道:“有人嗎?奎榮?奎華?有人嗎?”
梁源帶著楊梅,跟在楊老頭後面,他目光看向附近草叢,這裡似乎沒有發現足跡。
隨著靠近那被明顯遮掩起來的棚子,他看到了地上一些混亂的腳印。
許多腳印被積水淹沒,梁源看向柵欄圍起來的棚子。
外面有一口破口的瓦缸,一些零碎的磚瓦堆放在角落裡。
柵欄圍起來的區域,似乎有開墾過的跡象,田壟附近,還有不少油漆桶之類的裝水用的容器,田埂間還有一些農作物,不過大部分都已經死掉了。
還有不少坑坑窪窪的地方,似乎是有人挖掘過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