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先生的真名叫做羅德。
羅的意思是捕鳥的網,一種錐形網。德就是正直的意思。
“因此,德先生的父母可能是捕鳥人或小型野獸的獵人。”顧川暗自思量道,“不過為了往更上流的社會走,就拋棄捕獵業,選擇讓自己的孩子做學問。”
在簽訂契約之前,德先生先是叫顧川寫了幾段話來考考他。他看到顧川的字跡後,頗為驚喜。
“這是誰教你的?你的字寫得不錯。”
是王羲之和柳公權,還有其他你沒聽過名字的學問家。
顧川低下頭,說:
“是我的母親。”
書法本身是視覺上的藝術,落日城的語言也沒有脫出形、音與意的語言框架。表音與表意文字都有書法,一些運筆自然可以通用。
德先生也不起疑:
“你寫得已經比我好啦!倒叫我省心了。”
之後,他就耐心地和顧川詳細地聊了待遇、薪酬、工作和休息的時間。
這在前工業時代算是罕見,叫顧川一陣吃奇。
當時顧川忍不住問:“要是那天我休息,卻剛好有緊急的事情,德先生,你要怎麼聯絡我啊?”
這老男人咳了咳,鄭重地說道:
“我是不會聯絡你,你也有自己的生活吧?但如果你自己願意過來,你可以自己過來。我是樂意你來幫的,也樂意按平常一樣只是我不會為此多付一分錢。這個確實要寫明白!桐實,你要公證一下!”
“德先生,你是捨不得付那點加班費,還是不想小川多幹活呀!”
桐實當時忍不住笑道。
“這一分錢做一份事,一分錢一份工,我自己心裡有把衡量的尺子,你不用多說的,不接受的,可以不籤。”這老男人在奇怪的地方、奇怪地洞明著。
顧川當時不瞭解德先生的為人,因此並不信。要知道,事前天花亂墜,事後一地雞毛的事情,他見得多了。
只是結果,從後來看,在實際的執行中,德先生確實沒有任何一次違背契約,也從未叫過顧川緊急加班。倒是顧川經常趁著無事可做的閒暇,跑過去蹭點資料書籍讀。
資料書籍就和工作內容有關了。顧川的工作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替德先生跑腿,尋訪相關的工匠、舊軍人、老人,做訪談筆錄資料,一方面,就是替德先生整理和編輯資料。
最開始的幾天,就是在瞭解與磨合中度過的。
在這個生產力還不發達的時代,不存在電腦,稿件都是要手寫的。德先生陸續向顧川展示了他在二十來個節氣前完成的大綱,還有耗費了這二十來個節氣才完成的工藝的部分、顧川粗略一翻,就見到針織、制磚、制帽、制鍋、金銀首飾、別針、鐘錶、雕刻、皮革、馬蹄等無數門道。
每一門道都是德先生親自拜訪民間的工匠攀談或是查詢早年的資料摘抄,一一整理而成。光是對整理與訪談工作本身的記錄,就足有上百本解釋性與描述性的小冊子,叫顧川大開眼界。
“這都算得上……知識的瑰寶。”
顧川忍不住感嘆道。
德先生不無得意:“你這麼說,就算是有點靈性的了。”
顧川的記憶力很好。
許多門類的知識被顧川記下來後,都會被他回那間租屋分享。偶爾,顧川也能在德先生這裡借閱一些小冊子回去,提供給其他日照村的少年人們看。
不過有個意外的狀況,讓顧川忍不住疑神疑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