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馨兒問姥姥:“大姐,您收的這些東西,賣到哪裡去了?我在京都,沒見有賣這些的啊。”
舅姥娘聽了她的問話,笑了起來:“妹子啊,咱國家的人可沒人花錢買這個,抽空自己做幾雙,就夠用的了,誰會花那冤枉錢。”
姥姥給她解釋:“我在深南建了兩個公司,這些東西透過公司賣到港島那邊。”
馨兒聽姥姥說在深南有兩個公司,敬佩的說:“大姐,您還是那麼能幹,國家剛放開,您就有了自己的公司,這樣好啊,咱們就可以合作了。
大姐您是不知道,外國人喜歡的不只是華國的絲綢和瓷器,這些傳統的手工繡品,他們也非常喜歡。
現在,這些手工的繡品在國外可是緊俏商品,好多被當成藝術品收藏,價格特高。
大姐,您組織人加工,我和大衛負責銷售,價格保證比港島合適,就是不知道數量能不能保證。”
吳馨兒的話讓姥姥吃了個定心丸,從開始收購手工鞋墊至今,姥姥的心裡一直不落穩。
她總是覺得悠悠商城裡的交易虛無縹緲,那看不見摸不著的交易,讓她有種不真實的感覺。
現在吳馨兒提出的交易,才讓她看到了希望,也增加了她的信心。
“馨兒妹妹,您要是能把這些東西賣出去,可是為鄉親們辦了一件大好事。數量你儘管放心,先前我就沒敢放開了收購,這裡的婦女大部分都會繡花。
別說農閒季節了,即使是夏秋農忙季節,光晚上繡的也夠咱們賣的。”
當大衛弄明白這些手工繡品的價格後,更是激動,他興奮的喊著:“簡直是太便宜了,我都要了,有多少要多少。我要把這些漂亮的東西,買到全世界。”
二十三日的晚上,村裡進行年終分紅。今年,韓屯村的收入,比去年翻了一番。
光是肉食廠,就盈利近2000萬,養豬場200萬,魚塘100萬,服裝廠的管理費80萬,衛生院20萬。
不算地裡的收入,全年收入2400萬,村裡留出一半做集體積累,平均每人3.9萬元。
中秋節每人1萬元,現在每人就是2.9萬元。村裡現在發錢,都是十沓一捆一萬元,用帆布袋裝著。
今年,村裡又開始分現金,大夥還是不信任銀行,怕國家的政策再變了,銀行裡的錢就是死證家(證據)。
姥姥主動提出,全家人的戶口已經遷回京都,自己家以後就不參加村裡的分紅了。
大夥聽了,堅決不同意,關鍵是服裝廠是姥姥創辦的,每年給村裡帶來幾十萬的收入。
最後大夥還是沒有犟過姥姥,不過二爺提了個折中的辦法,悠悠家只是不跟著分紅,可是其他的和村民一樣,跟著一起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