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的農家莊園中,趙括正帶著姬妾在田裡和陳辛等人種棉花,彬、趙政兩個小傢伙在地裡跑來跑去,異常興奮。
趙政從小在王宮中,還沒有見過這樣的場景,感覺無比新鮮,彬以前倒是經常見到,入宮之後就沒有機會了。
破奴趴在母親懷裡,好奇的看著四周。田姝肚子微微隆起,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趙括後宮還算安穩,主要原因是這個年代沒有女子禁止出宮之說,趙括對她們更是寬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大家都有事做,也就不會整天想著宮鬥了。當然,些許的爭風吃醋是在所難免的,只要不太過分,趙括是不會管的。
如今農家也不是當年的小癟三了,這兩年趙括不斷往農家塞人,農家人數已經從兩位數突破到了三位數,農田中到處都是年輕人忙碌的身影。
沒辦法,農家幾個老頭厲害歸厲害,但是年紀太大了,說不定啥時候就掛了,趙括肯定要有備無患,多培養一些人才留著備用。
這裡只是其中一塊試驗田,粟、黍、水稻、小麥、大豆、麻……每種糧食作物以及一些水果蔬菜都有專門的人員負責研究。
農家莊園還是王宮中每天新鮮水果蔬菜的運輸基地……除了當季的水果蔬菜,還有反季節的,就像朝會的時候出現的桃、韭菜……吃不完的趙括就給在都的大臣送去,雖然趙括自身沒有什麼感覺,不過那些大臣收到之後都激動不已。
特別是每次趙括給他們送去當季沒有的水果蔬菜,一些大臣捨不得吃,放在家裡供著,都供爛了。
即便趙括派人告訴他們這些只是普通的水果,農家種出來的,並不是什麼仙桃,但就是有人不信……其實不要說他們,就是農家最初見到的時候也非常驚奇,後來才逐漸接受。
按理說,每年春耕時節,國君是要親自扶犁耕上一畝地的,王后以及後來的皇后則要親自採桑喂蠶,以示國家重視農桑,也象徵著男耕女織的傳統。
接著文人騷客寫一些錦繡文章,宣傳國君的仁德勤勞,順帶提高一下自己的知名度,自古以來都是這樣,趙國也不例外。
只不過這次趙括種的不是粟、黍,而是棉花。
“什麼時候能推廣?”趙括將一粒棉花種子放到掘好的坑中,然後用腳驅平泥土,將種子掩埋,青荷跟在後面澆水。
“明年這個時候就差不多了,現在種子還有點少,不能浪費,再過兩年,就可以在全國各地種植棉花了。不過棉花脫籽有些困難,只能人工一粒粒挑出來,費時又費力。”陳辛拱手說道。
“寡人讓工匠想想辦法,看看能不能用機械代替人工脫籽。”趙括想了一下說道。
後世棉花脫籽都是靠機器的,不過具體原理是啥他就不知道了,還是交給工匠算了。
另外他記得棉花籽也是能榨油的,而且出油率不低,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大豆的壓力。
當然,還有麻籽也能榨油。麻在古代的地位非常非常高,與桑並列,以前沒有棉花,平民雖然養蠶織布,但是自己是穿不起絲綢的,全都要賣給貴族。
有些地方更是直接將綢緞算作稅收,每年要上交多少多少匹綢緞。所謂‘遍地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正是如此。
只有麻織成的衣服才是他們穿的。中原各國甚至有專門的桑田和麻田,城外也有用來漚麻的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