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仇恨不會被掩埋,留在復州衛城的滿人便成為了翻身的漢人發洩怒火的物件,憤怒的百姓們一擁而上,將那些昔日裡高高在上的胡人拖到大街上拳打腳踢,這時候本該出來維持秩序計程車兵卻選擇袖手旁觀,冷眼看著一個接著一個的胡人被活生生打死。
復州衛之後,下一個便是蓋州衛,相較於金州衛與復州衛,蓋州衛的駐軍更多,但依舊沒能擋住夏軍的猛烈攻勢,短短五天時間,夏軍就長途奔襲,攻克蓋州衛。
隨後,夏軍對城中的胡人展開了無情的屠殺。
金州、復州、蓋州三衛陷落的噩耗與查獲的夏軍檄文很快就被呈報到順治皇帝的御案上,讓這位17歲的少年皇帝再次嚐到了當初在北平城內的恐懼。
只不過,這次他再無退路。
在北平時,他還能棄守關內,幻想著逃回關外漢人或許就會放過他了。
可現在,他就算逃回了關外,不插手他漢人內部的紛爭,漢人卻還是不願意放過他!
順治怒了,或者更準確來說,他惱羞成怒了。
他也是一個17歲的血氣方剛的小夥子,屢次受辱如何能夠隱忍下來,而且夏軍都殺到家裡面了,不論是為了面子還是為了守住祖宗基業,他都必須要全力以赴,將這支可惡的夏軍消滅。
而且,夏軍的這紙檄文真的讓他恐懼到想要發抖了,一旦遼東百萬漢人覺醒,起兵響應,他大清必將死無葬身之地。
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他只能儘快消滅夏軍,斷了遼東漢人的希望,讓他們繼續乖乖做我大清的順民和奴隸。
懷著這樣的決心,年輕的順治皇帝召開了議政大臣會議,力排眾議,下令動員所有能夠調動的滿洲八旗,宣佈親征蓋州衛,他要親自擊敗夏軍,一雪被趕出關外的恥辱。
雖然平日裡臣子們都沒有表現出來,但順治皇帝非常清楚自己當初藉口北狩逃到關外後,滿人中有不少人因此瞧不起他,認為他不配繼續成為大清國的皇帝。
親征夏軍,一是想要藉機削弱這部分人的實力,讓他們在戰場上消耗流血,二是撈一筆威望,穩固自己深受重創的威望。
嗯……在他看來,清軍佔有主場優勢和人數優勢,此戰優勢在我。
對於順治皇帝的親征旨意,以議政大臣赫舍裡·索尼為首的幾名大臣都表示了反對,但他們的反對沒能將下定決心的皇帝勸說回來。
見皇帝心意已決,他們只好預設,任由皇帝召集八旗子弟入京集結,整軍備戰。
議政大臣會議過後的朝會,順治皇帝為了以防萬一,又想要調朝鮮總督瓜爾佳·鰲拜率軍返回遼東,拱衛盛京,但遭到了兵部尚書納喇·噶達渾的
強烈反對。
噶達渾以夏軍陳兵朝鮮,若是朝鮮徹底倒向夏軍,則遼東危矣的理由勸說皇帝打消這個念頭,噶達渾出列後,眾多官員也跟著附議,順治皇帝一想也是,還沒有真的到要棄守朝鮮的地步,便打消了這個念頭。
但隨後,他就開始公佈此次出征的安排,他下令封安郡王愛新覺羅·嶽樂為徵夏大將軍,代替不通軍事的自己指揮作戰,命索尼之子赫舍裡·索額圖為徵南將軍,作為嶽樂的副將。
又命輔國公愛新覺羅·班布林善、內大臣瓜爾佳·卓布泰、正籃旗固山額真佟圖賴等滿漢官員一同隨徵。
除此之外,他還發揮了遇事不決索倫兵的光榮傳統,下令徵調三千索倫兵南下勤王。
最後,皇帝對著滿朝文武高聲說道:「此役事關我大清國運,滿漢八旗子弟,不論老少,皆應當誓死報國,抗擊夏軍,護我大清社稷,保我歷代祖宗基業!」
……
順治皇帝調集滿漢八旗的命令很快傳遍整個大清國,駐紮蓋州衛的夏軍也第一時間將此事彙報給移駐復州衛的蘇定遠。
清廷欲盡傾國之力來對抗第三鎮,蘇定遠自然不敢放鬆警惕,他當即率軍北上蓋州衛,與青龍右旅匯合,隨後派出斥候繪製蓋州以北的地圖,思考該如何應對清軍的主力圍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