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葉爾羌城的投降,葉爾羌汗國至此宣告覆滅,其國內各城也先後向準噶爾軍和夏軍投降,只有少量白山派頑固勢力還在負隅頑抗,但他們的勢力非常弱小,並沒能掀起太大的波瀾。
武安十一年五月,當訊息傳至江寧城後,朝廷大為鼓舞,在經過內閣會議之後,朝廷正式宣佈在原葉爾羌汗國的領土上(包括土魯番、沙洲)設立安西布政使司,將葉爾羌城改名為莎車府,設為布政使司駐地。
安西布政使司地廣人稀,人口主要集中在葉爾羌河流域及其西北部、土魯番地區、于闐及沙洲一帶,為了方便管理,布政使下轄各地分為多個府進行治理。
首先是以莎車為首府的莎車府,轄區包括葉爾羌河流域一帶,北至養泥城兒,人口稠密,之所以將此地設為三司駐地,便是因為這裡是葉爾羌汗國的首都,希望能夠以三司坐鎮府城,彈壓葉爾羌的殘餘勢力。
養泥城兒以北為疏勒府,府城原名哈實哈兒,為漢代疏勒古國所在地,為夏所控後改為疏勒古名,轄區為原葉爾羌汗國西北領土,人口較為稠密。
往西為阿速府,轄區為阿速城及周邊各城阿速府轄區雖大,但地廣人稀,人口主要集中在阿速府城及周邊幾座城池。
再往西分別為高昌府、哈密府與沙洲府,高昌府與哈密府便是將土魯番地區一分為二,其西部地區歸入高昌府,府城原名土魯番,曾為高昌國所在地,因而改名為高昌府,而東部地區劃入哈密衛所轄,哈密衛後升級為哈密府。
往南,越過遼闊無垠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便是狹長的于闐州,于闐州同樣地廣人稀,人口主要集中在玉龍KS河與喀拉KS河兩岸以及沙漠南部的小片綠洲周圍,相互之間距離較遠,交通不便,因而不設府而設由省直轄的州。
至此,安西布政使司共下轄六府一州,其受統治的民族主要以回部(某族古稱)與蒙兀兒人為主,漢人幾乎微乎其微,雖然朝中有部分官員認為沒有必要大費周章耗費眾多人力物力維持在西域的統治,但朝廷還是堅持從內地遷徙大量漢人百姓前往安西定居。
為了增強對西域的漢化,往西域行政移民的同時,也將在各城各鎮建造學堂,教導各族百姓學習漢語漢字、四書五經及儒家思想,對本地的信仰教派例如白山派、黑山派等進行抑制與打擊。
其中白山派因為曾經參與抵抗夏朝西征,被官府明令禁止並嚴厲打擊,鼓勵百姓之間相互檢舉仍然信仰白山派的人,一時間收效顯著。
值得一提的是,在原本的歷史上,一百年後爆發在乾隆二十二年的大小和卓叛亂中的大小和卓就是屬於白山派的領袖,夏朝此時對白山派進行殘酷鎮壓,也在不知不覺間抹除了一百年後可能會出現的隱患。
以行政手段漢化的同時,參與征討葉爾羌汗國的甘肅邊軍也被朝廷調令改組為安西邊軍,甘肅總兵張勇改任安西都指揮使,並鼓勵漢人邊軍與當地百姓相互聯姻通婚。
當然了,參與征討葉爾羌汗國,張勇和他的甘肅邊軍受到了朝廷的嘉獎,張勇因功封為定西伯,其麾下邊軍也都有封賞。
至於同樣在戰爭中出血出力的準噶爾部也得到了賞賜,經過朝廷的一番討論,最終決定授予噶爾丹平西將軍銜,給予準噶爾部豐厚的錢糧賞賜,以此激勵準噶爾部繼續為朝廷西征。
葉爾羌汗國並非是西征的終點,在葉爾羌汗國以西還有更多的土地等待著夏朝的擴張,尤其是那烏拉爾河以東,正陷入分裂的三個哈薩克玉茲,簡直就是在等著夏軍前去征服、吞併。
按照中俄《江寧條約》規定,沙俄承認烏拉爾線以東皆為夏朝勢力,因此夏朝對哈薩克部落開戰,將烏拉爾河以東的土地納於控制之下,也是非常合理的。
什麼?
你說哈薩克人並不承認這份條約對他們的效力?
笑話,哈薩克人可沒有資格與兩個大國坐在同一個談判桌上,他們能夠做到的就只有坐以待斃這唯一一件事。
……
隨著夏朝在西域設立安西布政使司後,夏朝在西域的聲望一時間到達頂峰,中亞諸國紛紛向東側目,安西布政使司以北的吉利吉斯人深知他們不是夏朝的對手,因而吉利吉斯人主動遣使向夏朝表示歸附,願意併入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