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奎既然選擇了投降明廷,對蘇言的問題自然是沒有遲疑,將自己知道的一切都全盤托出。
清廷徵收漕糧的範圍是江南、浙江、江西、湖廣、河南、山東六省,每年擬定徵收400萬石,但實際徵收的一般在300萬石左右。
而在江南、江西、浙江三省陷落,漕運遭到切斷後,只有河南、山東二省的漕糧得以透過運河北上,湖廣徵收的漕糧則被迫堆積在湖廣境內的糧倉內。
僅河南、山東二省的漕糧自然無法供給北方千萬人口,因此清廷只能依靠近些年囤積起來的糧草度日。
而此次尼堪率軍南征,消耗了大量囤積的糧草,眼下此地軍事行動大敗,而尼堪帶來的囤積在淮安的糧草在城破後也被明軍繳獲。
這無疑給本就缺糧的清廷帶來了更大的打擊。
清廷自然也不會坐吃山空,既然南方漕運被斷,暫時無法疏通,他們便只能將目光投向東方最忠誠的屬國——朝鮮李朝。
作為原大明最忠誠孝順的兒子,朝鮮雖然不願向他們眼中的蠻夷繳納糧草,但在滿清那赤裸裸的屠刀的威脅下,他們只能捏著鼻子認下來,在每年繳納的朝貢中再增加百萬石的糧草。
總的來說,清廷眼下飽受缺糧困擾,但有著河南、山東的漕糧以及朝鮮的供糧,還能夠繼續堅持下去。
但這並非長久之計,朝鮮多山地,自身產糧就不多,每年還要向清廷朝貢百萬石糧草,時間一久,朝鮮國內便會陷入饑荒,從而演變成為對朝鮮王室的叛亂。
屆時,清廷若是不想失去這樣一個忠誠的屬國,還要出兵協助平叛,而且因為叛亂的緣故,朝鮮的供糧也會被迫中止。
聽完王文奎的回答,蘇言也對清廷眼下的處境有了新的認識,清廷體量相對於南明還算龐大,若是隻想靠斷絕漕運讓清廷崩潰,還是異想天開了。
不過,王文奎又提到了一件讓蘇言感興趣的事情。
“罪臣在京師的一位好友是禮部主事,負責與朝鮮的接觸,他在不久之前與罪臣書信的時候提到過朝鮮內部出現的一個新的現象。”
“哦?”
“郡王千歲在東南的接連勝利的訊息也隨著朝鮮商人被傳回了朝鮮國內,朝鮮君臣上下反清之聲日益加劇,那朝鮮王厲兵秣馬,以備倭之名修築城池,恐怕是有起兵之意。”
蘇言聽了他的話,腦子裡回想起朝鮮現任國君是誰,他思索片刻後,才想出了答案。
朝鮮孝宗。
在穿越之前,蘇言也曾經看過明末清初時期朝鮮的一部分歷史,在南明堅守的時候,朝鮮國君就立志北伐,恢復明朝統治。
他還計劃訓練十萬鳥銃手,等待清廷內亂後便出兵山海關外,只可惜他很快就因病升遐,北伐計劃也就付諸東流了。
當然,就算他沒有升遐,他的計劃也不過是天方夜譚而已,以朝鮮那弱小的國力想要訓練出十萬鳥銃手,對抗清廷還未完全腐化的八旗大軍,完全就是以卵擊石罷了。
不過,此時在位的朝鮮孝宗反清的立場,蘇言或許可以利用一番,他不求說動朝鮮出兵反清,讓朝鮮以各種藉口延緩供糧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