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韓之戰開始,袁熙和曹操進行了三場大戰,關中之戰、徐州之戰還有鄴城之戰,雖然曹操差點就攻下了鄴城,不過卻被司馬懿用火牛之陣大敗而歸,無奈退回許昌。最終河北全面獲勝而告終,袁熙佔據整個徐州,不過徐州與江東臨近,現在除了要對抗曹操,還要防守孫權。
對於曹操而言,雖然丟了一個表面上臣服自己的徐州,而且中原之戰損兵折將,不過卻也不是一無所獲,在於禁、程昱的協助下,韓遂擊敗馬超攻下威武,奪取涼州。韓遂雖然得了涼州全境,不過也得罪了馬騰和袁熙,還是決定按照戰前約定投靠曹操,聽從曹操的安排。曹操這一戰雖然丟了徐州,不過尚有兗州、豫州、關中之地,尚有十幾萬兵馬,如今又有涼州韓遂投靠,自己也可以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實力不減反增,封夏侯淵為雍涼總督,韓遂則被推薦為涼州牧,協助夏侯淵守衛關中之地。
馬超在龐德、程銀和楊秋的保護下,率領殘兵退入羌族,後經幷州前往洛陽,投靠馬騰。在路過幷州上黨時,袁尚聽聞馬超、龐德都是當世猛將,熱情款待,醫治馬超。馬超性格剛強,丟了西涼愧對馬騰,就命龐德前往洛陽報道,自己藉口傷勢未愈,留在幷州袁尚處養傷。程銀和楊秋失了軍隊,就算去了洛陽有馬騰照應,也不一定能受重用,還不如留在幷州,袁尚禮賢下士,又是大將軍袁熙之地,將來必有發揮之處。
江東之主孫權正在召集眾將商議軍政要事,討論今後江東的發展方向。三朝元老程普跟隨孫權的父兄孫堅和孫策南征北戰,才開創了江東基業,不過對於孫堅的死至今記憶深刻,上前啟奏道:“主公,如今我江東勢力鼎盛,然而先主之仇至今未報,請求主公發兵江夏,拿黃祖首級安慰先主的在天之靈!”
孫權當然想拿下江夏來穩固自己的聲望,自己連廣陵一郡都難以攻下,何況荊州,水軍實力與自己旗鼓相當,就算自己的兄長孫策在日也是數次攻江夏無功而返。孫權不自覺地悄悄看向了周瑜,周瑜已經平定山越之亂,效仿袁熙優待安撫山越,收編一支強大的山林野戰軍,號“解煩軍”,是孫策留給自己最大的依靠。
周瑜曾經與魯肅探討過江東的出路,兩人都是想要憑藉荊州為跳板,之後奪取益州,二分天下,然後待中原有變,再北上奪取中原。自己曾勸諫孫策和孫權,先攻取荊州,然而兩人卻都喜歡攻打徐州,結果都是敗在陳登手上。這次周瑜剛好借程普之口,支援道:“主公,程老將軍所言極是,聽聞劉表已經年邁不能理事,軍政大權都落入了蔡帽、張允兩人之手,兩人素來與黃祖不和,正應當攻取江夏,為先主報仇雪恨。
程普和周瑜代表的是江東的武將意見,孫權也不得不慎重考慮,又見以張昭為代表的文官,都選擇了沉默,預設了程普和周瑜的做法。孫權不得已改變了自己想要再度北上的想法,以周瑜為主將,與程普、黃蓋、太史慈等江東大將領兵五萬,攻打江夏。
荊州劉表聽聞江東出兵攻打江夏,頓時急召蔡氏兄弟、蒯氏兄弟還有劉備前來商議。蔡氏兄弟自然是不想出兵支援黃祖,蔡帽不以為然道:“主公,江東鼠輩不足為患,孫權領兵十萬都攻不下一個小小的廣陵郡,更何況是周瑜的五萬大軍。黃太守征戰多年,以江夏的兵力足夠應對,主公無須擔心。”
蒯氏兄弟覺得江夏乃是荊州門戶,不可不防,不過他們非常識趣,如今蔡氏大權在握,實在不宜與蔡帽對著幹,也就沉默了下來。唯有劉備出言勸諫道:“兄長,江夏乃荊州門戶,雖然黃老將軍身經百戰,不會輸給江東軍,不過為了以防萬一,以弟愚見,還是有必要派兵支援,讓黃老將軍放心作戰。”
劉表早就不滿蔡帽的專斷獨行,剛好劉備反對,也就順水推舟,同意了劉備的請求。蔡帽還不敢在劉表面前發作,沒好氣道:“劉皇叔真是憂心啊,這邊要堤防曹操,這邊要與孫權作戰,不知誰可領軍支援江夏?”
劉備早有主意,也不怕蔡帽質問,對答道:“劉磐少將軍作戰英勇,有他前去,足可對付江東軍。”劉磐是劉表的侄兒,是忠於劉表的軍中勢力,就算蔡帽也要禮讓三分,劉備推薦劉磐,蔡帽自然不會反對,正好希望此人離得遠遠的,好鞏固自己的勢力。劉備之所以推薦劉磐,是想在劉磐走後,自己接替劉磐的位置,讓劉表能繼續平衡荊州勢力。
比起荊州的狼煙四起,同樣為天下數一數二的大州益州就顯得平靜很多,雖然內部派系林立,然而與益州毗鄰的不是南蠻和張魯這樣弱小的勢力,就是像荊州劉表滿足現狀的兩個不算太強的對手,對益州形成不了威脅。益州因為地勢的關係,還有劉璋也沒有太大的野心,能安居樂業的生活已經很滿足,十分平穩地發展。
不過劉璋的手下們可沒閒著,特別是主戰派張任、法正、張松等人,不斷地勸諫應該主動出擊,平定南蠻和張魯,取關中之地,效仿先秦和西漢一統天下。然而胸無大志的劉璋卻以不願百姓再受戰火之苦為由,拒絕了主戰派的請戰,也使得主戰派大失所望。
天下諸侯,過得最不如意的應該是馬騰了。現在雖然在洛陽朝廷中擔任廷尉,位居九卿之首,不過此時漢室沒落,也沒有多少榮耀可言,只是安度晚年罷了。不久前,龐德來報,西涼被韓遂攻取,馬超去了幷州養傷,馬騰想要指望馬超稱霸關中的野心也算徹底涼涼了。
好在洛陽朝廷有大將軍支援,漢室還是天下正統,就算曹操也不敢冒險來攻洛陽,漢獻帝還是繼續安心地做大漢天子。趙雲、龐統、郭淮、郝郝被召回河北,袁熙命高幹領兵五萬,進駐洛陽,與張繡一同對抗夏侯淵。
袁熙對於這次曹操進攻鄴城是相當的憤怒,雖然賞賜了司馬懿,不過司馬懿可不敢大意,這次自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觸犯了大將軍的底線。此時,大將軍府上正有四人在不安地跪在地上請罪,除了剛加入的龐統,其餘三人都是跟隨袁熙已久的老將,分別是趙雲、張頜、司馬懿。
為何四人明明抗曹有功還要請罪呢?原來趙雲和張頜沒有按照袁熙的指示,拖住曹操,使得鄴城受到了攻擊。袁熙低沉著聲音,沒有表情,冷冷地道:“龐統,我知道你智慧過人,想要趁曹操北上之後,奪取關中,但是你這是在違抗我的軍令!若不是你還有馬騰,子龍絕對可以抵擋曹軍至少兩個月有餘,別說是進攻鄴城,說不定許昌都被我拿下了!”
趙雲也知道自己這次大錯特錯,在聽聞鄴城受到進攻,也是放棄了攻打關中的想法,直接回援鄴城了。不過自己終究還是違背了軍令,請罪道:“大將軍,我身為主將,聽信他人之言,違背將令,甘願受罰。”
袁熙見龐統心有不服,淡淡道:“在我這裡,軍人的職責就是服從命令,既然敢接就要去完成,哪怕是戰死,也要給我死得有價值。至於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那就死吧!”
哪怕袁熙說得如此輕巧,龐統也是驚出了一身冷汗,認罪道:“下官知錯了,甘願受罰!”徐庶也是替龐統請求。袁熙念其初犯,也就繞過他,讓他跟隨徐庶,一起為自己出謀劃策。
趙雲為人耿直,適合為將,衝鋒陷陣,不適合統領一方,也是自己的失誤,就命趙雲閉門思過,安心操練兵馬,停止發放俸祿一年。趙雲和龐統感謝袁熙格外開恩,在得到袁熙的允許之後,離開了大將軍府。袁熙只留下了張頜和司馬懿,這兩人的情況比起趙雲和龐統要嚴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