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堯最先背出圓周率後面的二十二位數,滿心歡喜的要回家,卻被王校長拉了壯丁。他硬性留下肖堯,自己拍拍屁股走了。
肖堯見王老師走了,自己被苦逼的逼著,監督同學背圓周率,明天還要抽查,背不出來自己還要擔責。這叫他到哪說理去?他心裡很是不忿。
肖堯坐在講臺上沉思良久,他一咕隆回到座位上,拿出一張紙,在紙上寫出了一段話:
閃電一死一無救,二來我殺我,把酒吃,酒殺兒,殺不死,來啊來。
肖堯把這段話,讓同學們都抄一遍,然後背熟就算過關。很快的,一班同學都背完了,背過後,肖堯和他們低聲交代了一番,大家都高高興興的回家了。
數學老師的嚴謹,想來說道做到,第二天一上課,第一個被叫起來背誦圓周率的,就是肖堯:
“3.14159.26535.897.932.384.626。”
肖堯順利的背了出來,老師沒有意外,他又找了幾個差一點的同學,全都無一列外的背了出來,就是聽起來有些彆扭,有些數字,背的似是而非。但也不能說不對,老師只好認可。
這下該數學老師納悶了,一般背誦簡單枯燥的數字,是最容易記錯的,就是今晚記住了,一覺睡了也會忘記,怎麼自己班上學生的記憶力,都變得這麼好了?
透過王老師背下的一番調查,真想終於大白,原來肖堯把數字變成了漢字,二十幾漢字,擱誰也不費事就背熟了,而且早上起來,只要看一遍,就會再次深深記住不忘。
得知真相的老師,並沒有再糾纏此事。他私下對肖堯的父親,把肖堯很很的誇讚了一通。
他們那時念書的學校,是一片座落在田間的老屋,叫太和小學。說是學校,其實就是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留下的兩棟土牆小青瓦頂,帶走廊的房子。
一棟座北面南,一棟座南面北,兩棟房的東邊、南邊和北邊,環繞一條水渠。水渠邊,古樹楊柳成排,每到夏季,綠樹成蔭。西邊由一堵牆連線,中間開個門,學生進出都由此門。
門外西邊,是個大約三百多平米,什麼也沒有的泥巴操場,這就是她們當時的校園。
東邊的兩間土牆草頂房,是後來蓋的。也是她們4、5年級時的教室。老房子南北各有三間,西邊是那道已經倒塌大半的院牆。院牆上,提供人進出的門洞,已經看不出原來的形狀了。
古舊的房屋,搖搖欲墜;院落破敗不堪。唯有外圍那幾排高大的古樹,記載著這個院落曾經的歷史。
小學五個年級,各佔一間教室,北面三間,全部作為老師的住房及辦公室。
太和小學和當時的所有農村小學一樣,沒有專職的校長和主任,僅有的幾個老師,全部都要任教代課。
每位老師,在放學後,都要趕回家去做農活。白天育人,早晚育苗,是稱之無愧的,辛勤的園丁。
他們上課的課桌,其實不是桌子,是一條大約60厘米高,2米長,35厘米寬的土臺子,前後臺子之間距離,也就剛好坐下一個小孩。
每個土臺子,可坐五、六個學生,一個班不到三十人,年級越高,人數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