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刺史膽子太大了,他最後的結果,卻並沒有在天官案牘中寫清楚。
唐雲這樣想著,身子已經挪到了永昌元年這裡的櫃子。看的出小吏很用心,每個櫃子都整整齊齊的擺放整齊,用標籤記好年份和地區。至於女皇的詔令,則是放到另一邊。
一年的詔令和奏章到底有多少,唐雲不知道,但這櫃子已經被塞的密密麻麻。想要從這裡找,幾乎是大海撈針。這裡顯然是很久沒有人翻動過了,一些寫著詔令的竹簡上,甚至還沾著厚厚的灰塵。
唐雲開始翻找起來,劍南道一共有三十九個州,姚州在永昌元年這一年,確實有一位刺史,名叫管元維。
值得一提的是,這人竟僅僅是舉人出身。
舉人出身,最多做一縣明府已經是頂天的了。姚州雖說只是箇中州,但州刺史也是正四品的官職。唐雲繼續查詢這個管元維的名字,最終他發現,這人竟是從京城裡調撥過來的。
“垂拱四年,自司寶庫大總管及官,鎮守姚州。”
唐雲反覆看了三遍,沒有出錯。
這裡面關於此人的記載,少的可憐。
管元維原本是京畿之地一名書生,後來中舉之後累試不中,從此便放棄科舉,消失的無影無蹤。
管元維的爹孃都不在世了,他也沒有娶妻生子,就一直是一個人。
他最後一次科舉,竟然是在前秦永淳二年!
而他下一次記錄,便成了司寶庫大總管,時間是在光宅元年!
這之間,隔了四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最重要的是,當年前秦戰火紛飛,不少人家破人亡。管元維也就在這個時間段,淨身進宮。
這在當時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戰火紛飛,很多人自身難保。就連進宮這條路,也不是說進就能進的。管元維是舉人,按理說分配一個小小的縣長也是足夠的,但他也是個狠人,選擇了當宦官這條路。
這條路不好走,大宦官們看似外面風光,實際上深宮內院裡最是藏汙納垢的地方。
管元維的記載少的可憐,但能夠在短短四年的時間,混到司寶庫大總管的位置,已經不是機巧能夠做到的,還需要足夠的機緣,和背後有人提拔栽培。
有不少年邁的老宦官,從小就進宮,但到老也是被人使喚的份。唯一缺少的,便是一份貴人的提拔。
司寶庫是個特殊的地方,作為皇宮裡重要的寶庫之一,那裡可謂是防守十分森嚴。
位於宮城之內的司寶庫,想來是各地名賊垂涎之地,皇族網羅天下奇珍異寶,每年都有各個屬國來此朝拜,獻上珍貴的寶物。而這些,都是儲存在司寶庫裡。
其中,以西域龍溪國獻上的青花龍紋夜光撇口碗最為出名。這碗在月光下,竟能自身發亮,甚至碗裡還能看見有青龍飛舞,十分引人注目。據說獻上的時候,一路上遇見幾十夥盜賊,最後還是朝廷派大軍親自護送,才到了京城。
這碗,就一直放在司寶庫裡。女皇平時也常會要來把玩。
司寶庫裡堆滿了寶物,任憑外人如何腦補裡面的情景,但見到的人卻是寥寥無幾。
除了看守之人,若是沒有皇帝的准許,就算是燕王和梁王這樣的超品親王,也無法進入到其中。
司寶庫大總管,是負責看守的宦官,這算是皇帝的親信了。如果不是非常信任的宦官,皇帝不會予以重任。
但更加奇怪的,是垂拱四年,管元維擔任姚州刺史!
姚州,路途遙遠,算是偏遠地區。京官若到了那裡,算是貶謫。
但管元維,他是宦官!
哪裡有宦官,擔任地方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