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在奏摺中說,讓你代為編寫一段倭國彌生時代的歷史。”朱元章道,“你以前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不是寫的很精彩嗎,不但在大明的民間廣為流傳,甚至還傳到了倭國。”
“如今的大明,急需要用到你這個寫書的能力。”
朱元章重用羅貫中,並把他安排在吏部,本來是為了平衡。讓他提拔西南的官員,牽制淮西黨。但現在,這件事情不得不先放一放。
為了征服倭國的大計,先把牽制的事情緩一緩。
凡事都有個輕重緩急。
“皇帝讓羅貫中編寫倭國彌生時代的歷史?”
群臣聞言是一陣的傻眼。
眾所周知,編寫歷史是一件非常嚴謹,甚至嚴肅的事情。
就像翰林院編修《元史》一樣,要查閱很多的史料才能寫出一段史實。甚至有的歷史,還親自走訪當事人,或者詢問一些當地的老人。
大家都在盡一切可能的,讓真實的歷史事件呈現在後人眼前。
而羅貫中沒有編修歷史的經驗,他只是一個寫的。
如果真的要編修歷史的話,皇上應該讓翰林院的學去做幹才對,而不應該找一個家。
而且讓大明的人,幫著編修倭國曆史?
更何況皇上是讓他編寫倭國彌生時代的歷史,彌生時代距今已經一千五百多年,時間太久遠了。甚至朝堂上一些對番邦文化不太瞭解的人,彌生時代這個名字都沒聽過。
再者,倭國的文化比較落後。
一千五百年前的彌生時代的歷史,恐怕沒有任何文字記錄可供世人參考。
“皇上,臣恐怕沒有那個能力,編修倭國曆史。”羅貫中對自己的水平,認識還是很清楚的,“臣幹不了編修歷史這種嚴肅的事情,想要編修歷史,應該找翰林院的學士才對。臣以前寫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只是通俗,不能當做史書來看。”
“況且皇上還是讓臣編寫的是倭國的歷史,就更加沒能力了。”
“倭國彌生時代的那段歷史,恐怕在倭國本土,都找不到任何史料。臣總不能憑空捏造一段歷史給他們。”
此外羅貫中還有一個不能說出來的理由,那就是他不想到倭國去實地考察。此前他就跟劉伯溫等人說過,他看不上番邦女子。
擔心皇帝派他到倭國去之後,還會給他賜婚一個倭國女。
然而事實證明他想多了,朱元章完全沒有讓他去倭國實地調研的打算,“誰讓你編寫那麼嚴謹了?咱是讓你用寫《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手法,編寫倭國的古歷史。”朱元章道。
“用寫的手法寫歷史?”人群再次震撼。
“不錯,就用寫通俗的寫法。”朱元章道,“反正倭國的彌生時代沒有任何史料記錄,誰第一個寫出來,而且寫的好,讓倭國普世大眾都能接受,那它就是真實的歷史。倭國文化普遍落後,以你的水平寫出來,他們見了之後一定會驚為天人,不會懷疑其真假。”
“這樣的話,臣倒是可以試試看。”羅貫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