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日的修整,莫淵終於再次於黎世釗等人結伴,由他帶領,全面瞭解他這些日子集全島之力,完成的種種成果。
這次,蓁蓁和夭夭都未與他同行,兩人一起手挽著手去“視察”全島各校的中小學生的修行情況。
不過,莫淵也並不孤單,他把小囡囡帶在了身邊,他和夭夭的觀點一樣,讓小傢伙和小猴子長時間待在一起,沒有好處,以前是沒辦法,現在情況允許,能帶出來轉轉自然要多帶出轉轉,只有這樣才能夠逐漸讓她消除對人類社會的恐懼。
大概,在她的眼中,除了被她接納的有限之人,其他所有人都是“危險的”甚至是“極端危險的”生物吧。
一行人上了馬車,向西而行。
飛魚島整體形象似一條從水中飛起的飛魚,頭在東,朝著大夏洲方向,尾在西,朝著大華洲方向。
莫淵他們居住的地方,也是一百多萬島民最重要的聚居地,位於魚兒的“眼珠”周圍。
因為整個飛魚島,也是東邊豐沃,物產豐富,越往西走,山石越加險峻嶙峋,土地也越加的貧瘠。
不過,那是天地鉅變之前的觀念,天地鉅變之後,整個世界的格局都發生了鉅變,生命的力量變得更加強悍,“貧瘠的土地”都需要被重新定義,人們只是遵循習慣性的思維,也是為了生活更加輕鬆簡便,這才依然以定居在飛魚島東側為主。
因為道路難尋這個毛病,並沒有因為天地鉅變而有所改善,反而更加的惡化。
數量馬車沿著一條小道往叢林更西部、更深處奔跑。
黎世釗坐在一旁介紹:“這條山道也是近幾個月開鑿出來的,不過,消耗並不大,現在也有不少人修行有成,一身力量正找不到地方發洩呢,我們這個任務一公佈,許多人都積極報名,踴躍參加,我們調動了島上的‘閒置力量’,他們也因為這一行動抵消了部分‘債務’,算是多贏。透過這次嘗試吸收到的有益經驗,我們已經決定繼續將這種經驗擴大,以完成許多必須的基建專案。”
莫淵坐在一旁,點頭聽著。
說完此事,黎世釗又介紹起別的事情來:“在老校長的幫助下,我們現在已經基本理解了輔助修行資源與修行之間的關係,因著這種思路,我們不僅能夠發現經過一定差異化變化,但與大華洲某些資源存在著某些共性的資源,更發現了許多在大華洲根本找不到對應資源、但確實具備輔助修行之用的資源,這些都是非常珍貴的資源,在初步探明情況之後,我已經叫停了所有準備立即動身開採的專案,等更進一步的確認了它們的效用和價值,並儘可能保證它們可持續性生長的可能性之後,這才繼續放開許可權。”
……
沒過多久,車隊終於緩緩停了下來。
停在一排巨大的廠區房面前。
遠處,隱隱能夠聽到轟隆隆的聲響。
飛魚島的“魚尾”是一片林立的、距離還海平面至少都有二三十米高的峭壁懸崖。
就在“魚尾”分叉最凹處,有一道終年不停的瀑布。
黎世釗向莫淵介紹道:“要建立一個這樣近似現代化的廠區,最大的困難就是持續不斷的巨大動力,冰海因為異化藍藻的關係,潮汐之力不能借用,蒸汽動力雖依然可用,可需要的金屬部件太多、不好解決,而且,相比於我們的需求來說,其能夠提供的動力也比較有限,好在這裡有條巨大的、終年不停的瀑布,勉強能夠解決這方面的需求的。”
這是廠區建在這裡的直接原因。
再加上,這裡遠離島嶼東面的繁華熱鬧,除了工作人員,其他人很少來——現在更是來不了,再加上三面臨著懸崖峭壁,懸崖峭壁之外是有著無數異化藍藻“潛伏”的冰海,非常方便守衛。
黎世釗將莫淵領進廠區中央最大的一間廠房,高挑,空敞,明亮。
廠房被半隔斷的牆壁分割成一個又一個的區域,在其中一個區域內,立著兩件奇怪的器物。
彷彿是由一節又一節粗短的圓柱體拼成的。
最下面一節柱體的半徑最大,與其說是一個圓柱體,說是一塊“金屬大餅”更恰當一些。
它上面那節柱體,高度一樣,圓心與下面那個重合,半徑卻變小了。
如此,柱體結構不斷往上,每節柱體的高度都一樣,圓心都重合在一條筆直的垂線上,唯一變化的就是柱體的半徑,越往上,半徑越小。
從任一方向,左右對半的一刀剖下去,都可以清楚的看見一個神奇的函式曲線圖案,這本身就是每節柱體的半徑的變化函式。
此刻,一群工人正圍在這樣一個器物周邊,做著某種需要極度的細緻、極度的專注的工作。
隨著柱體往上,半徑縮小,自然就會露出下方柱體邊緣一整圈的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