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一年秋,總督洪承疇,陝西巡撫孫傳庭等官員的指揮以及大明各路官軍聯合進剿之下,原本數省之間的各路流民軍開始被壓制了下去.
許多流民軍被官軍剿滅,或降或散,剩下的也被擠壓回了陝西和四川,湖廣交界一帶,活動區域被極度壓縮,已經不復當年的那種盛況.
但是各地卻還是在不斷的冒出新的亂民,自發聚集在一起,和官府作對,不斷襲掠村鎮,甚至於攻打州縣城池.
但是整體上來說,這段時間流民軍的情況卻並不樂觀,流民軍的幾路主力,在官府的壓制之下,沒有了當年來去毫無顧忌的那種盛況了.
所以大明朝野上下官員對於未來的形勢,更加開始抱有一種樂觀的情緒,甚至於連很長時間都難見一絲笑容的崇禎,這段時間臉上的表情也輕鬆了許多.
在很多人看來,只要再有半年時間,差不多就能將這些各路流民軍徹底剿滅,就算是剩下一點,也已經不成氣候,不足為慮了.
這個時候崇禎開始緊鑼密鼓的和眾臣商議起了下一步該怎麼對付於孝天的問題,雖然關外建奴始終對關內虎視眈眈,甚至於幾次攻入關內在京畿一帶大掠,可是大明上下人等,絕大多數人不知為何,卻始終對建奴持有著一種蔑視的情緒.
很多人其中以南方人為主,私下裡認建奴雖然猖獗,但是畢竟只是癬疥之疾,其奴酋皇太極雖然現在在遼東面南背北登基稱帝,成立了個什麼大清國,可是遼東乃是關外苦寒之地,大明如此廣大的疆土,豈能不是他們的對手?
所以文武官員,多認為襄外必先安內.唯有先將流民軍剿滅,然後剪除於孝天這個大明這個心腹之患之後,再重新調集大批官軍北上,遲早定能將建奴剿滅.克復遼東.
這麼一來,一場針對福建於孝天的大戰,似乎已經弓在弦上的架勢,只待中原幾省這邊對流民軍的清剿一結束,馬上就會開始動手一般.
各種有關朝廷要征討於孝天的訊息,從京師以及各地雪片一般的飛到了福建,落在了於孝天的案頭.
但是於孝天卻絲毫不為所動,看一眼之後,直接就丟一邊去了,好像跟他完全沒有關係一般.
但是實質上在崇禎十一年中旬之後.海狼所有的部門,都已經轉入到了戰時的狀態,特別是有關兵工方面的工廠作坊,全部都增加了人手和機械,停止了所有非戰爭產品的生產.開足了馬力,開始緊鑼密鼓的大幹了起來.
而且在七月間,於孝天還得到了一個工業部門送來的利好訊息,並且收到了一件他夢寐以求的產品樣品.
於孝天拿著這一批樣品,嘴巴都險些樂歪了,這一批樣品,是一個個黃橙橙的小銅帽.這是海狼工業部門,正式試製出的第一批火帽.
早在幾個月前,海狼工業部門,在於孝天的親自參與之下,已經搞出了硝酸,硝酸被生產出來的第一個用途.便被於孝天下令,拿去研製這種火帽.
火帽裡面裝的是雷汞,雷汞的研製出了一些問題,甚至於出了不少次事故,而且其中兩次還是大事故.這時代的人對硝酸這種東西完全沒有認識,對其進行硝化反應的危險性更是沒有任何認知,所以操作者往往進行野蠻操作,結果不出事故才怪.
就算是於孝天一再提醒這方面的人員,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甚至於親自給他們制定了試驗步驟和規範,可是依舊擋不住這幫傢伙蠻幹胡來,這麼一來不死人才怪.
直到這幫人徹底認識到做這種事情的危險性之後,這幫傢伙才知道什麼叫做小心,接下來的事故率才算是被降低了下來,單單是製造這種小小的火帽,工業部門就付出了傷亡數十人的代價.
不過不管怎麼說,現在火帽還是被試製出來了,而且試製期間,已經經過檢驗,發火率達到了九成以上,最先試製的幾支火帽式狼牙步槍,在試用火帽作為擊發裝置之後,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操作性也更簡單,對於天氣的適應性也更好了很多.
不管是大風天還是雨天,只要火藥不受潮,火帽妥善儲存,步槍就還可以正常發射,這對於提高海狼陸軍和海軍提高全天候作戰能力,無疑將會起到巨大的推進作用.
於孝天拿著這一盒第一批的試製火帽,樂的是見牙不見眼,趕緊招呼手下直奔靶場而去,在靶場他使用了一支新造的火帽槍也就是後世稱的擊發槍,於孝天親自進行試射,一口氣打了百十發米涅彈,只遇上了一次瞎火的情況,更換了瞎火的火帽之後,馬上便又擊發成功.
這樣的高發火率,讓在場的兵將都很是稀奇,同樣也非常興奮,因為海狼的燧發槍雖然比起火繩槍先進,但是發火率始終徘徊在七成和八成之間,也就是說平均發射七次左右,就會遇上一次瞎火的情況,雖然經過工業部門屢次攻關,對燧發機構進行改進,可是瞎火率卻始終無法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