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孝天在忙忙碌碌之中,三個月的時間可以說是眨眼間就過去了,而這三個月的時間對他來說,雖然不算長,但是卻讓他可以做很多事情了。
首先這三個月之中,南面終於傳來了訊息,歷時一年多的澎湖之戰,在天啟四年的秋天,也就是八月的時候,終於落下了帷幕。
於孝天派人蒐集來了詳細的訊息,自從天啟四年春節過後,南居益調集了福建一帶的重兵和大批水師戰船出兵澎湖,在澎湖一帶和荷蘭人展開了一場大戰。
雖然官軍一方始終都佔據著絕對的兵力和船隻數量上的優勢,但是對澎湖的進攻,卻始終都不順利,戰事始終處於膠著狀態。
一直到了七月間,南居益實在是忍受不了這種膠著的戰事狀態,從福建再次調集了三千多兵將,集結了大量的火炮和火銃,支援澎湖作戰。
明軍終於獲得了一點點的優勢,一直打到了荷蘭人在澎湖建起的紅毛城下,但是明軍的勝利也僅僅是到此為止,面對著並不算太堅固的紅毛城,明軍始終佔不了一點便宜。
荷蘭人憑藉他們交好的火炮和火槍,據守紅毛城不斷的進行頑抗,讓明軍在紅毛城下始終寸步難進。
八月間南居益再一次增兵澎湖,令明軍水陸並進,三路同時對荷蘭人發動進攻,荷蘭人這才確認,這一仗繼續打下去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
荷蘭人在此之前,始終懷有一種僥倖心理,認為如果明軍打不下澎湖的話,就會退走,預設了他們控制澎湖的這個既成事實。
但是仗打到了八月的時候,他們感覺到以前想錯了,大明的官員和朝廷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決心,擺出了一副誓不罷休的架勢,多次增兵猛攻澎湖,荷蘭人終於意識到,他們想要竊取澎湖作為他們和大明的通商口岸已經成為了不可能的事情。
這個時候其實官府一方也是騎虎難下,過萬的官兵久懸於海上,補給對大明來說,並不容易,他們無法籌措到更多的糧餉和彈藥來滿足官兵的需要,但是對荷蘭人的紅毛城卻又久攻不下,使得他們也頗為無奈,雙方名義上是大明一方佔據著優勢,但是實質上雙方卻還是處於一種膠著的狀態。
只不過是荷蘭人一方的狀況更差一些罷了,因為荷蘭人最近的補給點遠在數千裡之外的巴達維亞,荷蘭東印度公司可以給澎湖提供的支援更是有限,更因為現如今他們的海上霸權正在受到新崛起的海洋霸主英國人的挑戰,他們更無力從本土抽調更多的兵力和船隻來東方對大明作戰。
這麼一來,也使得澎湖的荷蘭人兵力嚴重缺乏,加之海上大明不斷增加水師戰船對澎湖進行封鎖,試圖切斷他們的補給。
雖然荷蘭人憑藉著有限的船隻,還是在頑強的突破大明水師的封鎖,給澎湖送來一些給養,但是這些送來的補給,卻對消耗來說,只能算是杯水車薪,到了八月份的時候,荷蘭人的紅毛城中,已經快要彈盡糧絕了。
更重要的是他們得不到足夠人員的補充,紅毛城之中的傷員無法得到有效的救治,也無法及時的送回到巴達維亞,使得他們的戰鬥減員十分嚴重。
仗打到這樣的程度的時候,對雙方來說都已經變成了一種煎熬,而這個時候雙方都又想起了李旦等人。
李旦等人其實也一直在關注著此戰的結果,因為李旦和西班牙人結有宿怨,所以很希望和荷蘭人勾搭上,和西班牙人作對,同時獲得一個穩定的合作伙伴。
所以他們在荷蘭人剛一竊據澎湖,就主動跑上了門,和荷蘭人勾結在了一起,並且給荷蘭人出謀劃策,同時還幫著荷蘭人在臺灣海峽之中,攔截前往馬尼拉和西班牙人交易的中國海商的船隻,逼迫中國商人和荷蘭人進行交易。
但是大明官府和朝廷的態度,也使得他們發現,荷蘭人佔領澎湖,其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作為熟悉大明官方辦事方式和思考方式的李旦,就很快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那就是澎湖自很久以前,就已經被大陸上的政權納入到了版圖之內,最早在宋朝的時候,就在這裡有駐軍,元朝的時候,更是在這裡設立澎湖巡檢司,大明同樣也將這裡視作大明的版圖。
荷蘭人竊據這裡,對於明朝皇帝和官員們來說,這是無法容忍的,因為如果他們急需容忍荷蘭人留在澎湖的話,就等於預設了澎湖不再是大明版圖,這就等於是失地!這個罪責是誰都不敢承擔的,一旦傳出去的話,天下人的吐沫恐怕都能將他們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