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實際上,“軍界同仁”都是北伐派。
幾位反北伐的大臣相互看看,也說不出什麼來。那就只有繼續聽。
張照先也就繼續說道:
“既然日本可能入侵,那首先就是路線問題,也就是從哪裡入侵。有兩種可能:一,從北方入侵。二,從南方入侵。經過剛才的討論,在座的無論軍政,都已經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日本從北方入侵,帶來的危險較小。而從南方入侵,也就是從我們大明背後插刀,帶來的危險就大得多。
“大家也都同意,如果能證明日本會從南方入侵的話,那我們等於同時和兩個敵人作戰,兩線作戰。那樣的話,我們寧可放棄北伐。反之如果日本從北邊入侵的話,那我們仍然可以考慮北伐。因為單線作戰,我們的進攻方向、戰略佈署等都不會有什麼大變動,我們等於仍是和一個敵人作戰。無非就是這個敵人變得強了些。無論是進是退,我們的餘地都很大。
“從軍事的角度上講,我認為日本假如要入侵的話,‘假如’——要入侵的話,那麼從南方進攻的可能性很小,而極大可能會從北方進攻。為什麼呢?因為北方有日本在東亞大陸上唯一的跳板:朝鮮半島。日本在朝鮮半島經營多年,是個再穩固不過的戰略後方。
“朝鮮半島距離日本本土非常近,無論是增兵還是後勤,運輸都非常方便。日本的幾大傳統海軍基地,比如橫須賀、佐世保、吳港、長崎等等,還有整個瀨戶內海,距離朝鮮都非常近,只隔了一道對馬海峽。一旦有艦船需要修理,可以在短時間駛回本國基地進行塢修。這對海外戰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也就是說,日本從朝鮮半島、遼東開始入侵,是成功率最大、危險性最小、最合乎利益的選擇。雖然從北方進攻,對我們大明的直接威脅較小,但從日本方面來說,畢竟它的目的不是為了滅掉我大明,而是為了在東亞大陸上弄到一塊領地,緩解國內的土地和資源壓力。那麼最理想的就是東亞大陸的北部。這裡和日本本國距離近,而且還能和已有的朝鮮半島連成一片,都能較輕易的併入‘大日本帝國’版圖內。這是至關重要的。
“反過來講,就算假定日本在南方進攻、也假定它真的打到手一塊土地,那對日本來說也是‘飛地’。‘飛地’的意思就是和本土距離過遠,難以持續佔領和經營。日本入侵,為的是土地和資源。而遼東關外的土地無疑比江南廣闊得多,自然資源也比江南豐富得多。我們的福建浙江絕大部分是山地,可耕種平原很狹小,自然資源也遠不及遼東。遼東除了石油,幾乎有日本需要的全部資源。最重要的是,遼東比江南好打得多。
“為什麼這麼說?首先,從北方進攻是傳統的陸地進攻。而從南方進攻則需要大規模兩棲登陸戰。孰難孰易,一目瞭然。在我大明海軍仍很強大、並且每個港口都有岸防火炮的情況下,這樣登陸成功率極低。其次,我大明的海岸由三部分組成:浙江、福建、廣東。日軍無論選擇哪一段登陸,都是困難極大。
“浙江距離日本本土最近,如果選擇這裡登陸,無疑在後勤運輸和增兵上最為便利。但是浙江外海的舟山群島內,有我們的主力艦隊。我們的6艘戰列艦、1艘戰列巡洋艦、4艘航空母艦全在這裡。日本的海軍整體實力雖然比我們強,但也只是略強,沒有形成壓倒性優勢。他們的戰列艦比我們多4艘,航母數量和我們相等,而且我們原有兩艘戰列巡洋艦,賣給德國1艘後還有1艘。這艘現代化改裝過的祝融號,至少也能抵得上大半艘戰列艦。巡洋艦,日本是21艘,我們是20艘,基本相等。
“日本的艦隊總力對我們沒有壓倒優勢,再加上我們是在家門口作戰,他們是遠道航行幾百海里前來作戰,後勤、運兵、空中掩護等都很吃虧,僅有的一點優勢也被抵消掉了。而我們無論舟山群島還是浙江沿海,到處都是機場、炮臺、魚雷艇基地、潛艇基地,共同構築了一個大馬蜂窩。日本艦隊如果進犯,除了要和我們的艦隊決戰,還要做好多方位捱打的準備。因此日軍除非不理智,否則不可能在浙江進攻。
“如果日軍選擇福建或廣東登陸,那麼同樣困難。首先廣東航程更加遙遠、幾乎瀕臨南洋,距日本本土接近兩千公里,兵力運輸和後勤補給將更加困難。對日軍更致命的是,這漫長的補給線要經過浙江、福建我軍眾多的海軍基地和機場。在臺灣島的南北兩側,高雄和基隆也都有我們的軍港。我們就算不和日本艦隊主力決戰,只需在這漫長航線上多安排幾次出巡,就可以輕易掐斷日軍補給線。因此日軍除非不理智,否則也不可能在廣東進攻。
“剩下就是福建了。首先對日軍來說,福建兼有浙江和廣東雙重的缺點:補給線航程比浙江遠得多,而且離大明艦隊主力又比廣東近得多。其次,福建一省境內全是山,崇山峻嶺,沒有一寸平地。日軍就算在福建登陸成功,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把軍隊展開,更難在短時間內向內陸進攻。而福建又是大明沿海駐軍最多的一省。我們始終把一部分軍隊放在這裡,就是幹這個的。
“我福建的南方軍團英勇善戰,吃苦耐勞,而且特別善於在當地的亞熱帶山林環境作戰。這次明荷戰爭,福建軍就參加了南洋爪窪島的作戰,表現出色。如果日軍登陸成功,在他們還沒有運上岸較多部隊、並且還沒有展開的時候,就會面臨熟悉當地環境的、優勢兵力的猛烈進攻。而日軍的海上後勤補給線,又暴露在浙江東海艦隊的打擊之下。因此日軍除非不理智,否則也不可能在福建進攻。
“我看到有些大人已經笑了。不錯,我說了三個‘除非日軍不理智,否則不會在某處進攻’,其實已經把整個大明沿海包括進去了。也就是說,除非日軍不理智,否則不會在南方進攻。那麼他們如果進攻的話,會在哪裡進攻呢?唯一的可能,那就是——北方!從朝鮮半島透過遼東向關內推進。對日本來說,假如它打算入侵的話,這是唯一符合理智的做法。
“日本應該明白,以它的實力,縱然是背後突然襲擊,一口吃掉大明的可能性也不存在。大明有可能打敗仗,有可能丟失土地,甚至有可能撤入西南大後方。但是日本心裡很清楚,只要它不能把大明完全消滅,它手裡的‘飛地’就不是它的。大明肯定會竭盡全力,不停的向西進攻。就算日本聯合滿清合擊大明,因為大明的長江防線、尤其是西部山地防線不可逾越,清軍也只能和日軍一樣,從東部南侵。那麼大明仍然只是單線作戰。
“日本要的是弄到一塊大陸領土,而不是陷入一場長期戰爭。所以無論從哪方面講,它都會從滿清背後入侵,從客觀上和大明形成夾擊之勢,快速解決掉滿清,然後和大明談判,爭取雙方達成諒解,合法的保留到手的土地。而到時候如何選擇,主動權仍然在我們。不管怎麼樣,到時候我大明的戰略態勢,都要比現在小心翼翼地固守長江防線,要有利得多。
“陛下,諸位大人,關於日軍入侵東亞大陸的可能,以上就是我本人、我們三個總參謀部同僚、以及人民衛隊司令共同作出的分析。得出的結論就是,日軍儘管有趁機入侵東亞大陸的可能,但是基本不可能在我大明進攻。我們抵達北伐終止線後,無論是軍事還是外交,和日本都有很大的迴旋餘地。因此,擺在我大明帝國面前的,仍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北伐前景。
“照先請諸位內閣大臣討論。臣也敬請陛下定奪。我的話完了。”
老元帥表情莊嚴,先向朱佑榕鞠躬致意,又向四周大臣們欠了欠身,靠回了椅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