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靈異小說 > 民國的春秋 > 第二百零三章 提升徐州速度

第二百零三章 提升徐州速度 (第1/2頁)

楊思亮這下徹底無語了,抓著自己頭髮說:“老闆這事是我錯了,我沒有從自身找原因。”

“思亮這不是你一人有這問題,這問題帶有普遍性。我們不能取得一點成績就開始洋洋自得,各位要保持我們創業時期的那種幹勁。我們建第一座高爐時什麼情景想必大家都知道吧,那時我們有吊車?有重型工程車?什麼都沒有不是一樣建起第一座高爐。”

“各地不能再存在等上面撥機器才修路的想法,能人工就採取人工築路,沒有水泥就先完成路基。時間不等人,我們是在和時間賽跑,我們在發展歐美、日本不是躺在家裡睡覺,人家也是發展中。我們只有付出比他們多出雙倍的辛苦才能趕上他們。”

“老闆說的對我們是要檢討自己,近期驕傲自滿情緒是有所蔓延,我提議復進黨開展一次整風給大家敲敲鐘。”李叢山接話說。

戴季陶說:“是該敲敲警鐘了,我看大部分人都存在自滿的情緒。”

胡文楷敲了一下桌子說:“孫大明、陳家祥你們倆人每個月在徐州半個月協助楊思亮工作,我看他一人搞這麼大攤子夠嗆。”

“我提議在徐州我們搞一次大規模的建設會戰,集中力量將徐州這個重工業中心建設速度提升上去。”

“周海泉徐州的水泥廠還有多久能投產?”

“老闆我們已經加快進度大概需要一個月才能投產。”

胡文楷對孫大明說:“大明你第一個任務給我集中力量提前將水泥廠投產,聯絡浦口和徐州鐵路方面加開一列夜間貨車。鄧鈞南通到浦口的火車什麼時候能開通?”

鄧鈞連忙回答:“還有些輔助設施沒有完工,但通一列貨車是沒有問題的,今天就能通。”

“鄧鈞你近期重點也給我放在徐州,徐州到泰州鐵路也不需要你天天泡在那,可以讓手下人先幹起來。我給你們說吧,徐州的重要性比南京建設要高好多倍,我們的產業延伸要靠徐州。”

胡文楷接著說:“鄧鈞你過來看,徐州城邊這雲龍湖你帶施工隊將面積擴大三倍,建混凝土堤壩。大工業缺水會是致命短板,必須提前做打算。”

“老闆我有個建議,與其擴大雲龍湖水面工程不如直接從微山湖引水進來。二三十公里距離可以一勞永逸。”到底是建築類專家,這方案提的好。

胡文楷用標尺量過距離後說:“鄧大工程師就按你意見辦,在微山湖旁修一個提灌站和開挖渠道同步進行,不過雲龍湖還是要清淤開挖。”

鄧鈞笑起來說:“老闆你不要恭維我,不過雲龍湖是要清淤擴充蓄水量。不能光靠微山湖補水,我看周邊幾個水源地都要擴容。大工業城市用水量是我們現在所不能想像的,天汾那邊是靠近長江取水很方便,所以用水不是瓶頸。”

“這邊一旦遇到大旱就會出問題,我的建議未雨綢繆將挖泥船搬到微山湖裡,現在就開始挖微山湖增加微山湖的蓄水才是根本。三四條挖泥船連續挖四五年抵得上十幾個雲龍湖。”

胡文楷頭直點用手指著地圖上微山湖說:“鄧鈞提醒我了,真是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用挖泥船先清理運河河道,讓五百噸貨船直接停靠岸邊,這樣透過運河可以將徐州的貨物向長江一帶輻射。”

微山湖距離徐州城中心不過二十七八公里,微山湖由微山湖、昭陽湖、南陽湖、獨山湖組成,又稱南四湖。微山湖水域遼闊,南北長約一百二十公里,東西寬四點五至二十四點五公里,周長三百零六公里,總面積達1260多 平方公里。

湖面波光粼粼、煙波浩淼、天水相連,是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京航運河(三紀河道)貫穿南北,北接濟寧南通江浙,是後世重要的“黃金水道”。

鄧鈞提醒說:“老闆那是在山東境內,不是江蘇的。”

胡文楷大手一揮說:“誰說不是我的地盤,孫曉瀾命令張德全部隊下週將微山湖地帶全部控制起來。”

“老闆上週已經控制範圍早超出微山湖了,你不是說往前挺進五十公里的嘛。”孫曉瀾嘟囔著嘴說。

胡文楷頭低著說:“好吧,當我沒有說。鄧鈞你記一下申請船廠建造三艘三百噸的挖泥船我簽字。看看這樣大家在一起討論,奇思妙想都出來了。你們幾個在徐州一週給我開一次碰頭會別搞得各自為政。”

這條水路真是不可多得的便捷運輸通道,蘇南的物資可以源源不斷的送到徐州,徐州的工業產品可以透過這條水路運到上海或者呂四港出口到歐美日。

關鍵的是兩個月後第一批從魯爾區運來的礦山機器裝置可以透過水路運到徐州,二十幾公里的鐵路專用線被在場的人提出來,胡文楷當即拍板立即建設。從解決重工業城市用水到水路運輸的轉變,在場的人開始感嘆老闆的神來之筆了。

楊思亮這廝開始活躍起來,手放在地圖上說:“這條水路開通後解決的問題太多了,關鍵是油料可以透過船運過來啦,可以在碼頭建油料倉庫。”

最新小說: 大明嫡子 模擬人生:皇帝養成計劃 崛起華夏帝國 三國之從黃巾起義開始攻略天下 三國:系統騙我給曹操打工 贗天子 縣令也瘋狂 重生隋煬帝:打造史上第一帝國 大明皇家維修工 大明:我成了道士皇帝 重生美國之大奴隸主 大靖梟龍 毒醫狂妃要和離 與君來之陳瀾篇 國姓竊明 黃梁元年 替嫁神妃,把錦鯉團寵虐哭了! 皇兄,我來助你復辟 大明:嘉靖成了我喵喵教弟子 三國之黃巾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