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一上來就直奔主題,往往就要壞事。誰若是不遵循這套約定俗成的規則,在社會上必定時常碰壁,古往今來皆如此。
李越在大梁官場也混了幾個月了,這種套路他豈會毫無所知,因此他有足夠的耐心。
這種客套話說了好一陣子後,陶秋林才含笑問道:“聽說李大人正在奉皇命籌辦書院,陶某願捐米捐錢。”
李越知道開始進入正題了,於是含笑道:“些許小事,倒不必麻煩陶老闆了。”
“李大人這是哪裡話,您所辦之事,是關係到朝廷的大事,陶某有幸參與,乃是陶某之幸,還望李行長給個機會。”
蕭安插了一句道:“陶老闆經營對北幽的貿易,自是財源廣進。給書院捐助點米糧,不及他資財的九牛一毛。”
“陶老闆既然這麼說,那我就恭敬不如從命了。”李越看了陶秋林一眼,發現對方一臉苦澀。
只聽陶秋林長嘆一聲道:“實不相瞞,前段時間由於資金週轉不開,所以提前支取了在大梁銀行的存款,給貴行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現在貴行既不讓我存款,也不給我提供貸款。不瞞李大人,今日陶某冒昧前來,就是希望您能高抬貴手,給在下一條活路。”
李越隨即道:“最近我們副行長正在泉州組建海上商行。”
李越答非所問讓陶秋林有些摸不著頭腦,不過他還是恭敬地答道:“這個李大人想必也知道,海上貿易確實賺錢,但我們的船小,風險也大,遇上風暴那就要血本無歸。”
“若是能購得大船呢?”李越含笑問道。
大船不是沒有,大梁的造船業如今是天下第一,造千料的大船不在話下,完全能經得住海上風浪。
只不過目前能造大船的,都是朝廷的船場,私人想購買那種大海船有些難度。
陶秋林很快從李越這句話裡嗅到了商機!對啊,別人買不到大船,眼前這位李大行長士是誰?陶秋林幾乎想扇自己一巴掌,怎麼一早就沒想到這一環呢?
“李大人……”
李越打斷了陶秋林的話頭,一臉和煦地笑道:“來來來,陶老闆,蕭伯父,喝茶,喝茶!”
陶秋林是知機之人,連忙說道:“多謝李行長,今日得李大人照應良多,今後李大人若有用得著陶某的地方,陶某便是刀山火海,也在所不辭。”
李越一直想拉動大宋的海上貿易長足發展,從而能夠把商業稅收增加上去,如此一來,便可大大減輕農民的負擔。
大梁已經丟失了中原大片土地,人口又大量南遷。要增加朝廷收入就只能拓展海上貿易一途。目前大梁的商業稅收只佔歲入的一成左右,還是有比較大的潛力可挖。若是能將商稅增加到五成首先可以極大的減輕農民的負擔,而更重要的是整頓吏治,北伐幽國這些也都是需要不少的錢。
李越沒有在細談海上商行的事,作為朝廷官員,也不太適合和陶秋林探討這些。剩下的事由寡婦婷來和他打交道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