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曾經加入過華盛頓“戰爭冶金委員會”,加入過由奧本海默領導的“曼哈頓計劃”,領導製備用於原子彈的可裂變金屬和核實驗用的各種材料,最後成為M國第一個跨學科的材料研究機構、芝加哥大學金屬研究所的創始人和第一任所長的牛人。
他的一生,共發明了100多種新型材料,發表過300多篇材料學論文,著有許多著名的專著,包括《A History of Metallography》、《From Art to Science》、《A Search for Structure》等……
直到他退休時,還擁有三個牛逼的“職稱”:學院退休教授、科學與技術歷史退休教授和冶金學退休教授,標誌著他在科學、技術、歷史和藝術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通常,“學院退休教授”的頭銜只授予那些在傳統的系或者學科的邊界地帶能夠取得成就的少數人。
作為科學與技術史的退休教授,他被尊為是從人類歷史開始到人們能夠理解與應用材料之間歷史關係的權威人士,他還是將材料科學與工程應用於考古制品研究的先驅者。
作為退休的冶金學教授,他繼續物理冶金學的研究,特別是關於介面能和拓撲學在多晶體材料結構中的作用以及金相學在製品研究中的應用。
被後世評為世界最著名的材料學大師,現代材料學之父,近代材料學的教皇!
正是因為他,才使得“材料科學”作為一門學科在後來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
崔院士竟然在材料學領域將劉峰比作了這種開山鼻祖、教皇級別的牛人,還真是……
雖然在那一刻,他也對劉峰佩服得五體投地。
過了好一會兒,丁院士這才用意外的語氣說道。
“那還真是令人驚訝。”
“所以,儘管我非常不看好常溫超導的路線,但我還是給了他說服我們的機會,”崔院士嘆了一口氣道,“三個月時間,這是他主動提出來的,我分明以為這是天方夜譚。”
“確實……”
“然而,就在剛才,他給我發訊息說,他在內部期刊上發表的東西能夠讓我滿意,甚至讓我轉變態度……”崔院士臉色無比複雜,既是驚訝,又是難以置信,“他哪裡來的這種自信?!”
丁院士也是滿臉驚訝:“內部期刊?他發論文了?”
“沒錯!”
“那好,正好可以見識一下!”
……
京城,京城科技大學的材料研究實驗室內。
柯俊院士在為年輕的學生們講解完金屬物理的課程後,回到了這裡。
對於一名院士級別的大佬來說,這種教書育人的工作似乎顯得有些屈才了。
然而事實上,很多知名學者,尤其是像他這般早已經是耄耋之年的老人,都非常樂在其中,很願意與年輕的學生們分享自己的知識。
尤其是他現在幾乎已經退出了一線研究工作,還能趁著精神頭好還能有幾年活頭,能夠繼續發揮餘熱的時候。
從事基礎教育,為祖國培養更多的材料學年輕人,也是他的夙願之一。
剛回到實驗室裡,便有一位中年男人來敲開了他的辦公室。
“老師,您看看這幾篇最新的華科院材料專刊內部論文,我有點拿不太準。”
柯院士停滯了大概兩秒鐘,推了推老花鏡,這才點頭道。
“你竟然都拿不太準?那好,我看看。”
其實,這位中年男子是柯院士的得意弟子,名叫魏志用,現在更是京城科技大學材料研究實驗室的主任,華科院金屬研究所的研究員,明年院士的熱門人選之一,也是材料期刊的評審員,而柯院士之所以會來到科技大學教書,也是魏志用竭力邀請過來的。
良久,這位魏教授用滿含急切的視線看著柯老,問道:“它們是對的嗎?”
想了想,柯院士神色嚴肅的說道:“你應該知道,出於對科學的嚴謹,這個問題我暫時沒法回答你。”
然而,魏志用似乎並不滿足於這個模糊不清的答案,換了個問法,繼續說:“老師,如果它們是正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