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經過深思熟慮,張卿還是選擇了這種一鼓作氣的方法。
除了因為這種方法比按部就班速度更快之外,還因為這樣元神更純粹,真氣更精煉,成就的先天比普通的先天更加厲害。
而且最重要的是,在他得知獨屬烙印這件事僅僅兩天之後他就發現自己竟然早就已經邁過這個艱難的門檻了。
事情是這樣的,早在一年多前,魏襄子看到張卿的履錯然時就十分的驚奇,因為這是一式讓他在後天就能對抗先天的刀術。更重要的是在魏襄子看來,這其中除了濃重的刀招本身自帶的意象,竟然還存在著一絲張卿自己的領悟在其中。
這絲領悟其實是張卿十數年間跟著養父讀易經的領悟,可能比宋司的理解還要深一點。畢竟宋司雖然天資絕豔,又是武學大家,但得到的《離經》只是《易經》的殘篇,能從殘篇中就有所得已經是實屬不易了。
而張卿不但熟記全篇,而且還看過古往今來無數大家對《易經》的註釋,還有養父的言傳身教,天然站的高度就比宋司要高得多,因此領悟的更深就容易理解了。
本來張卿還十分不解,有自己的領悟有什麼不對麼?在他看來,舉一反三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這也是他從小就被培養出來的學習習慣。
可是魏襄子跟他說,這個世界的師徒傳承可古板的很,很多大門派的弟子也都是規規矩矩的去學習,而不會想要在招式功法中加入自己的東西。你要是敢亂來,師父大耳刮子可是不要錢的。
只有那種真正驚才絕豔到讓師長都讚歎不已的弟子,才有資格融入自己的想法。
其實不得不說,這種方法也不是不對。畢竟練功不像讀書,讀錯了頂多你考得不好,再改就行。可是功法練錯了,輕則走火入魔重則一命嗚呼,有的時候救都來不及救。而且現在的功法基本都是無數前輩踏遍荊棘,經過千錘百煉才摸索出來的,怎麼可能被你一個小弟子隨便想想就超越了?
張卿優勢在與他確實有優於功法的一些想法,同時又沒有師長在一邊掣肘,所以才能隨意的發揮。
不過這一式畢竟是天人中最頂尖的強者天刀宋司所創,雖然在理論上可能落後張卿一點,但武學知識上則超越了他不止一籌。因此刀中只有一點點的張卿的痕跡,讓魏襄子有些捉摸不定。
之後魏襄子讓他把自己會的全來一遍,於是張卿就開始演練起自己的功夫。
等到‘閻王帖’斬出的時候,魏襄子就笑了起來。果然,張卿雖然年紀小境界低,但是在刀法一道上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
這一式‘閻王帖’明顯能看出洛鐵衣的刀意,但卻和他有著明顯的不同,假以時日張卿一定能發展出自己的東西。
不過看到張卿還是懵懵懂懂,於是魏襄子就又給張卿上了一課。
她首先告訴張卿,他不但在刀術一道上入了門,還更進一步登堂入室,擁有了自己的刀意雛形。
這聽得張卿一臉懵逼,刀意雛形是個啥?咋聽得像某種抽象的意境?他之前倒是聽白輝夜說過武學真意,也知道了自己學習履錯然就是透過宋司遺留的武學真意。而之前研究洛鐵衣給的玉玦時,也感受到了裡面的銳利鋒芒之意,他自己給這個胡亂起名叫做刀意。
只是不知道自己亂起的名字和魏襄子所講的是不是一種東西?
透過講解,張卿才明白,師父玉玦中儲存的確實是他的刀意。所謂刀意,其實不止這一種說法,像是劍意、拳意、槍意,你怎麼說都行,全都看你用的什麼功夫,意向中透露出來的又是什麼,其實全是武意。而武學真意,其實就是武意加招式的教學版。
這裡拿刀意來舉例子,當一個武者深刻的理解了自己手中的刀,同時從自身所學的功法中提煉出自己所需要的,再融合進自己所明瞭的,之後斬出的那一刀其中獨特的意味就是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