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接受了洪承疇的意見,先保山西重地,等鞏固了山西的防禦,明歲再去關中走一遭也不遲。
這時他也發現了西魏的弱點,以及大清的優勢,就是遊牧劫掠的本事。
西魏國的長城防線幾千裡,許多地方都年久失修,要找到突破口不難。
薊遼段長城,宣大段長城,清軍都能突破,何況關中和雍涼的長城。
雍涼之地貧瘠,繼續待下去,也難有斬獲,不如先撤回來,等明歲稍有恢復,再來劫掠一次。
如此幾次之後,西魏必定喪失關中民心,財政也會被長城防線,以及不斷賑濟難民拖垮。
西魏的軍力也會被牽制在關中,而大清朝則能修養生息一段時間,等兵甲精良,錢糧充足之日,就是發兵滅魏之時。
因此多爾袞派出快馬,向濟爾哈朗和豪格傳令,讓他們暫時收兵,先穩定山西局勢。
這樣決定,既可以解決河東危機,同時也可避免豪格一派斬獲太多功勳。
這時在大帳內,濟爾哈朗微微皺起眉頭,“攝政王,下這到旨意,怕是有私心,不過河東是我大清賦稅重地,又與北直隸向臨,確實也不能有失。高義歡居然想到突襲河東,來緩解關中的危機,還真是一個難纏的對手。”
“昂邦阿瑪!突襲河東,不過是高蠻子的計謀。他的兵馬堵我們還嫌不夠,哪裡能夠真真的奪取河東,不過是虛晃一槍而已。這麼簡單的計謀,我不信攝政王看不出來,他下這道軍令,就是懷著私心,他是看著我們破了關牆,怕我們取得更大的功績,威脅他的地位,所以才叫我們退兵。”豪格一臉憤怒,很不恥多爾袞的行為。
多爾袞在與西魏的對陣中,少有勝績,豪格這次卻小勝一陣,而且剛醞釀更大的勝利,多爾袞就讓他退兵,豪格自是不願意。
其實不只豪格不願意,濟爾哈朗也在猶豫。鰲拜讓索尼攻擊蕭關,吸引魏軍注意,主力正準備繞過隴山,並避開平涼和慶陽的魏軍,向延安府穿插,走洛水谷地進入陝北,包抄延安榆林的魏軍,把他和豪格放入關中。
這樣一來,魏軍的防禦就出現了漏洞,大軍會師後南下,定能在關中平原上搶得盤滿缽滿。
這不僅可以嚴重打擊魏軍計程車氣,使他們的威望提高,同時各旗,還有隨行的外藩,才會在政治上靠近他們。
這對於濟爾哈朗和豪格來說,確實是一個機會,但是濟爾哈朗對此卻依然存在顧慮。
濟爾哈朗沉吟一陣,“攝政王的性情就是如此,當初爭位時,如果不是他威脅要兵戎相見,代善也不會偏向他,我們也不會妥協。他這樣的惡人,就是看準了我們這些人會顧全大局,才會有恃無恐的給我們下令。雖說高義歡突襲河東,確有可能是高義歡之計,但是河東確係關聯到大局,萬不能有失,本王看~”
豪格聽見濟爾哈朗說起當年之時,臉上瞬間猙獰起來。當初一口氣,他憋到現在,現在立時更氣,也有些後悔起來。
那時兩黃旗大臣,兩藍旗都站在他一邊,代善的兩紅旗純粹和稀泥,他面對的只是多爾袞和多鐸的兩白旗,實力其實要強於多爾袞,可就是因為他沒有多爾袞的狠勁兒,優柔寡斷之下,放棄使用武力,讓王公貴族知道了他的底牌,就算丟掉皇位,也不會挑起內訌,轉而去損害他的利益,安撫多爾滾,以保證大清國不決裂。
現在想來,豪格真是十分後悔,如果他當初狠一點,擺出不讓他即位,就兵戎相見的架勢,有皇臺吉留下的兩黃旗大臣,又有兩藍旗支援,代善肯定轉過來支援他,多爾袞未必不會屈服。
近幾年來,豪格一直受到多爾袞的打壓,原來許多支援他的大臣,都已經轉投多爾袞的麾下,跟隨他的人,得不到立功的機會,自然也沒撈到什麼好處,長此下去,他身邊的人只會越來越少,最後任人宰割。
過去的事情,不必在提,此時他剛立點功勞,多爾滾就給他使絆子,讓他退軍,豪格自然不會同意了。
“昂幫阿瑪,難道要放棄眼下這麼好的機會嗎?”豪格見濟爾哈朗有退兵的意思。
濟爾哈朗微微頷首,“穩妥一點,還是先保山西要緊。這一次,我們已經窺視到了關中的虛實,等解決山西的問題,再領兵殺回來,破掉關牆,並不是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