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膝跪在三塊板子拼成的划艇上,塔馬斯用船槳將划艇推離臨時碼頭,率先航向瑪吉特島。
四十多名戰士分乘二十三艘小船,跟隨著營長,陸續駛離西岸。
戰鬥打響之前,不算專門打造的大艇,鐵峰郡團手**有六十艘小船,所以一次性就將一連全員運上了島。
但是去時容易,返程難。
有的小船在登陸場擱了淺,被困在“攔馬樁”與河灘之間,動彈不得;
有的小船上,負責把船帶回來的戰士不幸被聯省人打死,失去控制的小船因此被河水捲到下游很遠的地方,一時間難以回收。
還有一些獨木舟式的小船,本來就是一次性的。
所以第一次出發時,明明有六十艘小船,等到第二次出發前,塔馬斯數了一遍又一遍,沒有一次數到二十五。
船很緊缺,人手同樣很緊缺。
不是每一個鐵峰郡團計程車兵都是游泳健將,各營會水的戰士,早就被抽調出來,要麼加強給一連,要麼分配到各艘大艇、小船上,充當臨時的“水兵”。
梅森少校原本保留了一部分善於鳧水的戰士,作為預備隊。
但是在剛才聯省人爬出攔馬樁、突襲大艇時,預備隊也被派了出去。
所以這一次渡河的四十多名戰士,很可能是浮橋竣工以前,西岸能提供的最後一批援兵。
塔馬斯知道這一點,並且他確保了隨他出擊的戰士們也知道這一點。
可是他很清楚,這種“風險告知”沒有任何意義——不會有任何一名戰士臨陣退縮。
他應該做的,不是告訴部下他們即將要面臨的風險,而是確保他的部下們不會承受不必要的風險。
但他不確定自己能否做到這一點。
所以出發前,最後一次點名時,塔馬斯的胸口就像壓了一塊石頭,愧疚令他不敢直視戰士們的雙眼。
好在出發之後,他就不想這些多了。
從爬上划艇開始,他的腦海裡就只剩下一件事——上岸。
隨著艇艏不斷分開河水,塔馬斯逐漸接近河道中線。
島上的火光已經清晰可見,反過來也是一樣。
所以塔馬斯伏低身體,放輕划槳的動作,儘可能延後暴露的時間。
最初的爆破地點後方,一個屯兵點被鍊金火引燃。
屯兵點的木製頂棚燒得正旺,好似一個大火炬,把附近的河面照得一清二楚。
因此這一次不能再使用最開始的登陸點。
所幸在聯省佬反擊到來之前,伍茲·弗蘭克打造的絞盤大顯神威,輕而易舉地拔掉了大量的“攔馬樁”,將聯省佬的水上防線撕開了一道大口子。
但是也有一個問題:
在梅森少校制定的作戰計劃中,使用大艇、絞盤破壞攔馬樁,是搭建浮橋的前置工作;
大艇和絞盤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所以聯省佬的水上防線被撕開的缺口,就在浮橋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