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峰郡唯有鍛爐鄉能造重型犁車,其他村鎮的鐵匠都是從鍛爐鄉進貨。
例如狼鎮的老鐵匠米沙,米沙的身體狀況已經沒法乾重活,所以他只管修、不管造,偶爾打一點小件鐵器。
溫特斯接管鍛爐鄉之後,便命令鍛爐鄉的鐵匠們全力打造犁車。
在他看來,種地不要犁要什麼?
但實際情況是——流民營這邊,犁的數量比牲口還多。
重型犁車是給馬用的,要雙馬甚至三馬才能拖得動。
如果純靠人耕,犁越輕巧越好,壓根用不著這類重犁。
巴德不在,即便有人知道溫特斯的命令有問題,也沒人敢糾正他。
錯誤就這樣延續下來。
而溫特斯那邊還高興著呢,他覺得他辦了件正確的好事。
“還有,仗打完了,馬匹就不要再集中使用。”巴德絮絮叨叨地說:“別管戰馬還是駑馬,現在種地最優先!把馬匹分發下去,還能節省草料。安德烈肯定不同意,給他留多幾匹馬,過幾天他就能想通……”
巴德叮囑了很多,都是這段時間他想告訴溫特斯卻沒法傳進後者耳朵的話。
“記住了嗎?”巴德問安格魯
安格魯猛地點頭,又猛地搖頭。
“我都說了哪些?”
“犁車!”安格魯嚥了口唾沫:“還有馬!”
“不要犁車!要馬!”巴德長嘆一聲:“行了,你去吧。”
……
流民們的生活掀開了新的一篇。
那位高舉聖阿道斯徽記命他們宣誓效忠的軍官,真的給他們發了土地、農具和房子。
他們已經不再是“流民”,而重新取得“農民”的身份。
僅這一點,就是他們過去想也不敢想的。
但他們的生產方式又不同於普通自耕農和佃農。
比起常見的[地主與佃戶]或是[政府與自耕農]模式,他們口中的“新政府”採用了一套嶄新又落後的制度。
新政府沒給他們按人頭分配土地,而是集中使用農具、耕畜和種子,以“營”為單位集體耕種一大片土地——被稱為“農場”。
之所以說這套制度落後,因它完全是在照搬封建莊園模式。
貴族莊園一如今天的農場,土地之間不用溝壟田埂劃界,領主的土地和佃戶、農奴的土地交錯佈置。
佃農和農奴耕種自家份地的時候,也要同時耕種領主的土地。
如此來看,新農民與新政府之間的關係倒是近似領主與農奴。
新農民的權利受到限制,無論願意還是不願意,都必須勞動。
土地也不劃界,全都統一耕種。
不少老人還記得過去在貴族莊園裡幹活的日子,所以很輕易便接受現狀——反正都是給老爺種地嘛。
但這套制度同時也是前所未有的新制度:
它意味著一個政權越過層層中間人,直接與最底層的農民達成“協議”。
沒有領主,沒有包稅官,也沒有老爺和老爺的老爺。
就像天上只有一個太陽,即便農民還是給“老爺”種地,也是在給最大而且是唯一的老爺——鐵峰郡新政府種地
巴德並非不知道“分田到戶,農民才有幹勁”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