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一個奧斯曼帝國的將領曾經一刀將一頭牛砍成兩段!
皇甫江看著彎刀,陷入回憶道:“我曾經遊歷伊朗中東很多次,就是為尋找最正宗的大馬士革刀。”
“親眼見過當地人練習刀法,練習者一腳前一腳後得站好將彎刀高舉過頭,迅速得沿著對角線劈砍,反覆不斷得練習這種動作,直到非常熟練為止。”
“兩人各抓著一條寬大而輕柔的紗巾的兩個角,上下襬動直到整條紗巾都吃滿風之後,在向上擺動的時候一同鬆手,紗巾輕柔的漂浮在空中,此時練習者迅速舉刀過頭,自對角線向紗巾一刀砍去,如果此人刀法確以熟練,則紗巾被凌空分成兩片,輕輕的飄向地面。”
蘇淵摸著手中彎刀,護手乃銀質鎦金,,刀把是黑水牛角,刀鞘內部為硬木外層包裹牛皮後以金、銀、銅線縫合而成。
鞘頭和鞘口都是金銀等貴金屬鏤刻製成,而且刀柄和刀鞘上多鑲有紅珊瑚、綠松石、紅藍寶石等寶貝,刀身上還以錯金銀的工藝鏨有刀匠的名字和古蘭經諺語,華麗異常。
閃爍著濃郁黃光,配合刀身隱隱約約的奇妙花紋,不愧是冷兵器的頂級種類。
其實公元十三世紀,成吉思汗和他的孫子旭烈兀兩次率大軍西侵,大馬士革和周邊的諸多城市遭受重創。蒙古軍下令屠城,只有技藝精湛的工匠可以儲存性命,但必須跟隨蒙古軍回京。
一大批技術精湛的工匠被擄掠回京城大都,元朝下令在大都以南約300裡處興建城池,起名保定,意為保衛大都,安定天下。
許多從大馬士革擄掠來的工匠,編為匠戶,被安排在保定,專門為京城的王宮貴族打造奢侈品,併為軍隊製造兵器。
匠戶由政府發放補助,但必須父傳子承,世代為匠。大馬士革鋼的製作工藝由此傳入華夏,開始生根發芽。
就工藝來說,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所謂獨特花紋其實是由無數肉眼難看到的小鋸齒組成,兩種性質不同的材料構成,亮的地方是雪明炭鐵,硬度比玻璃還大,暗的地方的結構屬於沃斯田鐵和波來鐵。
在古代戰爭中,很多直接刃上喂毒,導致很多大馬士革鋼的刀刃呈現黑色,在黑色的刀刃上分佈著亮晶晶的雪明炭鐵,難怪有人把它形容成像夜空中的繁星。
蘇淵放下彎刀,巡視一遍,直接拿起光芒最明亮的一把,黃光中閃爍金光,皇甫江不由暗自佩服,二三十把中能一眼看出最強大馬士革刀,果然名不虛傳。
眼裡閃過各種場景,淬火工作必須太陽昇起前開始,以避免陽光影響對刀劍加熱後輻射火色的觀察。
淬火前的加熱全憑刀匠的經驗掌控,等刀的輻射火色變成草莓般豔紅色時迅速將其抽出,放入一個充滿淬火溶液的木槽內。
淬火液是由芝麻油、綿羊油、純臘和瀝青等混合而成的,烏茲鋼含碳量較高,用水淬可能會導致斷裂。
刀在淬火溶液中冷卻十秒之後抽出,在未完全冷卻的炭火上快速擦過,以去除殘餘的油脂,同時得以回火。
接著就是研磨,先用石灰和草灰水去除刀身上的油跡,再用一塊木頭蘸著油和鋼石粉末不斷地研磨刀劍,用赤鐵礦粉將刀劍精細拋光。
然後用一種弱酸性溶液塗抹刀劍,在弱酸的清洗下,烏茲鋼獨有的花紋清晰地呈現出來,最後將刀劍擦拭乾淨,百年不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