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備水砥,熊本縣天草地方出產,色黃白,細度大概在400左右,石質中硬,切削能力中等。”
“山形縣出產改正砥,茶色,細度大概在600左右,石質硬,切削能力中等。”
“愛知縣南設樂郡出產中名倉砥,色黃白攙雜,細度800—1200,石質硬,切削能力中等。”
“還有地艶砥,京都地方出產的鳴滝砥切割而成,黃色與灰綠色,質地硬,乃上等磨刀專用……”
徐奎看著七八種各式各樣的砥石,撓頭道:“你們就是矯情,磨個刀也這麼麻煩?”
柳生惠美白了傻大個一眼,不滿道:“這是神聖的事情,當然要認真對待,要不是時間太緊,我都想飛回國,為大師親自找來最好的……”
蘇淵擺擺手,看過一遍,基本夠用,好奇道:“你們如何打磨?”
柳生惠美趕緊站起身,拿出一整套工具,直接跪下,演示道:“先把砥石放在厚木塊上,木塊有個槽,可以擋住砥石不滑動。”
“研磨師採取跪姿,左腳踩在彎木上壓緊砥石。厚木塊是傾斜三十五度,研磨只會磨砥石的一半。這樣一來,把砥石來回換,中間就不會凹進去,這也是評價一位研磨師技術的標準之一。”
“刀劍研磨可分為下地研和仕上研,下地研既是用砥石對刀劍的基礎整形研磨,仕上研既是對刀劍的精細研磨,從而進一步美化刀身的工序。”
“最好的高手是本阿彌家始祖妙,南北朝時代傳承千年的手藝,家世代侍奉足利家、豐臣家、德川家,進行武士刀研磨和鑑定工作,現在是本阿彌光悅最為有名。”
柳生惠美拿出一把武士刀,用心演示,先用金剛砥,大約180220目打磨劍身。然後是備水砥,研磨出刃的形狀,400600目。
依次再用改正砥(900目)、中名倉砥(1200目)、細名倉砥(1500目),進行粗磨,慢慢修整出劍脊。
最後是內曇砥,很有名,分為刃砥和地砥,分別研磨刃和地。出產於京都附近的天然砥石,能顯示地肌和微妙肌理變化,大約40006000目。
“這是刃豔!”柳生惠美把內曇砥的一小塊用手指摁住,在刃上研磨,直到手感光滑。解釋道:“再用鳴滝砥大約1020塊,切割成小塊用手指擦,這樣才能把刀的微妙變化顯現出來。”
“拭,把刀在鍛打過程中出現的氧化皮粉末,和油摻在一起煉成黑色的糊狀物,用棉花在刀身上來回擦拭。細微的粉末會滲進刀身,刀會顯現出黑亮的光澤。而地肌也會變得清晰起來……”
“最後把刃豔工序用的砥石切成圓片狀,擦刃紋的部分,刃紋浮現出來。側面看到的刃紋部分發白,這道工序可以顯現出磨刀工匠的個性和特點……”
一整套工藝下來,徐奎是目瞪口呆,想想自己每次只用幾塊石頭打磨,暗挑大拇指:不愧是小鬼子。
真變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