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輕靈娟秀,胎體薄如蟬翼,施彩淡雅,畫意清新。特別是飛舞於花草間的彩蝶,欲落還飛,須足畢具,栩栩如生。
耿老笑道:“成化鬥彩的輕薄是出了名的,薄到什麼程度?手拿過瓷器,指紋都能從背面看的一清二楚。”
“最為特別的是蝴蝶翅膀上所施的紫色,色如赤鐵,雖豔麗但表面乾澀無光,這恰恰是成化鬥彩獨一無二的特徵,就連康雍乾三代百年都仿不出來。”
蘇淵點點頭,其實後世無法仿出成化鬥彩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胎土。當年鬥彩是用景德鎮的麻倉土燒製而成,胎體形成一種特有的牙黃色,這種原料到弘治初年已經用絕,只能望瓷興嘆。
掀開底款,只見大名鼎鼎的大明成化年制,字型肥,筆道粗,柔中含剛,遒勁有力,給人一種寧拙勿巧、以拙取勝之感。
“成化瓷的底款和明清的大異其趣,一反嚴謹風氣,顯得十分隨性稚拙,乍看起來,猶如孩童所寫,故又被稱作嬰兒體。”
“孫先生專門編過一個順口溜: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化字人匕平微頭,
制字衣橫少越刀。明日窄平年應悟,成字三點頭肩腰。”
蘇淵放下三秋杯,或淡雅或濃豔的色彩,描繪秋天的鄉居野景,紋飾繪畫線條簡練,猶如一幅美麗的圖畫,充滿自然氣息和生活情趣。
因為歷時三個月的秋季,又有三秋的說法,故此杯被賦予三秋的雅稱。
1949年港島大收藏家仇炎之揀個大漏,以1000多港幣買下一對成化鬥彩雞缸杯,傳為藏界美談。
其中一隻在1999年的蘇富比拍賣會上以2917萬港幣成交,重新整理當年天價紀錄,成化鬥彩也名聲大噪。
再舉個例子,一件殘品的成化鬥彩天字罐,也在2001年倫敦拍出合1130萬的高價。
然而雞缸杯也好,天字罐也罷,存世量還不算太少,雞缸杯在故宮就有20多件。但三秋杯,全世界只此一對,絕無二雙,堪稱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有人估價最少十億美金!
耿老又拿出一件東西,展示道:“這是哥窯青釉弦紋瓶,也是一級文物,跟葵口大盤不相上下,下個月一起展出。”
“這是定窯蓮花大盤,尺寸最大……”
“官窯葵瓣洗,也是一級文物……”
“永樂青花纏枝花紋碗,難得成對,可遇不可求……”
一件件官窯極品讓蘇淵大呼過癮,短短半個多小時,如果按照拍賣價格估算,過手一百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