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長長的出了口氣,一路行來,那真是膽戰心驚。
漢中到西安一共五條道路,南起漢中經鳳縣的陳倉道、南起漢中北至眉縣的褒斜道、南起洋縣北至周至縣的儻駱道、南起石泉縣北至西安的子午道、南起石泉線經安康北至西安的峪穀道。
其中以儻駱道最為快捷也最為險峻,而褒斜道在路程上屬於居中,但卻是最為安全的,可即便如此,一路走來,崇禎也是心驚膽戰。
諸葛亮五次北伐,除了第三次北伐時攻佔了武都、陰平二郡,取得區域性勝利外,其餘四次均是以失敗告終。
第一次失敗是因為馬謖失街亭,戰略要地失守被迫撤退,第二次是進攻陳倉,魏軍堅守城池,糧草不足被迫後撤。第四次是出兵祁山,又是因為糧草不濟被迫後撤。
第五齣斜谷,因運糧不繼選擇駐軍五丈原,與魏軍對峙,最後因勞累病逝,無奈撤軍。
五次北伐中有三次都是因為糧草不繼被迫撤軍。
之後的西晉重修了兩次,北魏一次,唐朝重修三次,才是他們如今走的這種道路,可以想象當年的道路是何等的艱難,所以諸葛亮北伐失敗也是能理解的。
但凡是糧草能跟的上,不說北伐徹底的成功了,至少能在秦嶺以北佔據腳步,然後徐徐圖之。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以前他不明白諸葛亮明知道蜀漢國力薄弱、糧草供給困難、曹魏實力強橫等等不利於己的情況下,不好好休養生息,反倒是傾盡國力五次北伐,最後累死在五丈原。
現在他從雲南入境,橫穿四川,再經過了這褒斜道以後,他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以曹魏和蜀漢雙方的形式,以及內部越來越嚴重的派系爭鬥與地方矛盾,蜀漢不主動進攻一致對外轉移矛盾,只有逐步被蠶食一條路。
北伐說的好聽點就是以攻代守,爭取戰略主動,打破曹魏的戰略優勢。
說的不好聽點,那就是我是不好過,但我不好過的同時也要牽制敵人不好過。
正所謂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若是荊州未失,諸葛亮或許不會北伐,或者說不會那麼急迫。
“現在的技術手段搞不出來大隧道,但有火藥在,搞兩條後世郭亮村的掛壁通道應該不是大問題,否則單以這五條險峻的進蜀道路,西南等地還是無法發展起來。”
感慨過後,崇禎心中暗暗的下定了決定。
但隨即又無奈的搖了搖頭。
習慣了後世的交通便利,再看看大明如今的情況,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三大運河要挖通、各布政司和州府的官道要整修,現在又有這個進川掛壁路要修。
他只求能活個六七十歲,也不要有大天災人禍,如此他就有時間將這些規劃給搞出來,算是造福後世子孫了。
突然間,疾馳馬蹄聲和清脆的鈴聲響起,打斷了崇禎的沉思。
六百里加急的標配鈴聲,李若漣等人望向來路,片刻間一匹戰馬就到了跟前。
一番檢查之後,李若漣將密封的漆盒拆開取出書信遞了過去:“陛下,是燕山衛指揮使陳謙轉送過來的,是柔佛蘇丹國國王阿都拉馬雅沙親筆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