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爾臥帝國佔據了印度半島九成的地域,人口至少在三千萬以上,兵力至少有百萬左右,具體的不好說,但臣以為不足為懼。
第一,當年如今的莫爾臥帝國是經過了第三代皇帝阿克巴歷經三十四年時間打下來的,也就是說大概從大明的隆慶元年開始,一直到萬曆二十九年,整個印度半島戰亂不斷。
莫爾臥帝國雖然疆域變大了數倍,但連連征戰,百姓日子過的並不好。
第二,阿克巴統一後將全國分成了一百八十二個稅區,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諸如取消人頭稅、香客稅、田賦附加稅等等,極大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
但是阿克巴信奉伊斯蘭教,而印度流行的印度教,兩者的教義有些矛盾,以至於經常發生衝突,
即便是阿克宣佈各教派平等、選用印度教派人士做高層、採納印度教的建議,還搞出一個聖教來三足鼎立,但依舊是極大地影響了國家的安定團結,內部極為的不穩定。
第三,莫爾臥帝國採用的是分割槽管理,類似羈縻狀態的藩國,只要各個大區按時繳納賦稅和遵守中央的命令,那麼在各個區內就自己玩自己的。
中央皇室不會去管,各個區的負責人就是這個區的王,這就註定了他們是一堆散沙。
第四,阿巴克去世後,由他的兒子賈漢吉爾繼承王位,可錫克教第五代祖師阿爾瓊卻是宣佈向信徒徵收賦稅,與皇室分庭抗禮,這一舉動徹底的攪動了莫爾臥帝國的穩定局勢。
第五,賈漢吉爾寵信皇后努爾·賈汗,以至於外戚專權、宮廷內訌加劇,皇室開始叛亂,莫爾臥帝國開始動盪。
到了天啟七年,賈漢吉爾去世,又他的兒子沙賈汗繼位,一登基就擊敗併兼並了艾哈邁德訥格爾王國。
雖然極大的提升了自己的威信,但激起幾股力量的反抗,再次加劇了莫爾臥帝國的動盪。
第六,除此之外,莫爾臥帝國最南端還有高康達蘇丹國、比賈普爾、古德勒杜爾加、那亞喀、邁索爾、馬杜賴那亞等六個小王國虎視眈眈,經常犯境。
第七,萬曆二十八年,英王伊麗莎白一世批准了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負責東方貿易,於萬曆三十六年在蘇拉特城入港。
萬曆四十年擊敗葡萄牙人,獲得了莫臥兒皇帝賈漢吉爾的信賴,但是英吉利並沒有感激,而是不斷的透過各種方式,諸如拉攏各大貴族領主等來蠶食和擴大影響力。
綜上所述,莫爾臥現在雖然還沒有崩潰,但絕對是日落西山了,如果我們散佈訊息要進攻逃入印度的藏佛,那麼信奉伊斯蘭和印度教的貴族很樂意親自出手的,
因為藏佛對印度佛教是一大助力,這會與其餘兩教對抗的,如此一來,他們自己就亂起來,相互消耗實力。
然後在合適的時候挑動南方的幾個王國伺機犯邊,英吉利想必也會渾水摸魚,幾方膠著勢必讓莫爾臥實力大減、徹底的亂起來。
到時候我們就能輕易拿下部分、甚至全部,將印度半島納入大明的疆域,繼而夾在印度和緬甸之間的孟加拉也會被納入大明的疆域之中。”
聽著李若漣的解釋,崇禎雙眼一凝,心中猛地一動,但隨即搖了搖頭。
按照李若漣的分析,不說全部拿下了,但佔據一半還是可以的,但他不能,原因有三。